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七篇 章 审美心理 美学 .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篇 章 审美心理 美学 .ppt

; 第七章 审美心理 ;第一节 审美心理要素;美感心理活动的因素,包括感觉、知觉、 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 一、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知觉和表象是审美心理的初级形式,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们是审美心理高级形式的基础。 ;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的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件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形式。 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官。 ; 表象。 表象就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是: (1)表象所反映的形象比较暗淡模糊,比起知觉来,不如知觉反映的鲜明生动。 (2)表象所反映出来的形象比较片断,比较流动多变,不如知觉反映出来的形象全面、完整、稳定。 (3)表象具有概括性。 ; 二、联想和想象 1.什么是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2. 形式 (1)接近联想 “睹物思人”,看到瑞雪便想到丰年, (2)类似联想 “关关唯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比联想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4)关系联想 ;想象。 1.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分为 2. 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 3. 艺术创作都不能离开想象。 4. 美感的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三、情感 1.涵义: 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 情感的生理机制 4. 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 ; 四、理解 涵义: 美感中特殊的理性内容,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理解是美感个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 ;它在美感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三点: 1. 自觉地理解到自己是在欣赏,理解到自己是处于一种非实用的审美状态中, 2. 对审美对象的来历、背景、意义、题材、典故、技法、程式等备类艺术的持点和规律的理解. 3. 审美理解渗透于、沉淀于感知、想象、情感诸心理因素中,并与之合为—体.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 ;第二节 审美心理过程 一、审美活动与认知活动的总体区别 (一)图示之大意—— 审美活动: 直感 感性直观 ↗ ↘ 直觉思维 (审美直觉)↘ ↗ 直悟; 认知活动: 理性分析 感性认知 —————→ 理性认知 (现象的、低级的) (本质的、高级的) ; (二)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具体区别 1.审美活动中主体完整地把握对象,而一般的认知活动则是解析对象。 2.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相交融,而一般的认知活动则表现为主客体的对峙。 3.审美活动中主客体“双向同构”(审美再创造、表现主体个性),而一般的认知活动则是主体的“单向建构”(对象及其形式的客观性)。 ;二、审美的准备阶段 (一)涵义 日常态度就要转变为审美态度(非功利) 布洛“审美距离”说 (二)条件。 1.在客体方面,对象的形式结构(一定的色彩、形状、声音及组合关系和时空状态)对主体的感官要具有吸引力,亦即阿恩海姆所说的具有“表现性”。 ;Edward Bullough (1880–1934) ;2.在主体方面,他必须有审美需要这种内心的欲求和渴望 老子就有“涤除玄览”的说法,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观念。 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的主张,陆机发表了“罄澄心以凝思”的言论,刘勰也阐发了“疏淪五藏,澡雪精神”的观点。 ;三、美感的实现阶段 (一)涵义: (二)特点: 1.审美知觉具有很强的直觉性。 “知觉完形”。也就是说,主体积极、全面地捕捉对象形式所传递的审美信息,并在直觉中作整体性的建构。 2.情感 “内摹仿” 3.审美想象 活跃 4.形成审美体验 ;“知觉完形” 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解释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审美心理学学说。“格式塔” (Gestalt)为德语的音译,是“完形”的意思。这一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 C.von艾伦费斯(1859~1932)在其著名论文《论格式塔性质》中提出。“格式塔”作为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德国的M.韦特海默(1880~1944)、W.柯勒(1887~1967)和 K.考夫卡(1886~1941)。柯勒的学生R.阿恩海姆(1904 ~  )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系统地解释视觉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形成了一套以格式塔原理解释艺术现象的理论,成为西方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