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提高四冲程发动机充气效率.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高四冲程发动机充气效率

第31页/共43页 第32页/共43页 2.可变进气谐振增压系统 第33页/共43页 3.三菱MIVEC 第34页/共43页 广本雅阁VTEC结构图 辅助进气摇臂 主进气摇臂 凸轮轴 中间进气摇臂 进气门 排气门 第35页/共43页 低转速时VTEC的工作原理 第36页/共43页 高转速时VTEC的工作原理 第37页/共43页 第38页/共43页 第39页/共43页 第40页/共43页 第41页/共43页 第42页/共43页 思考题 1怎样综合评定发动机配气定时的合理与否? 2 做出进气迟闭角分别为40o和60o时的充气效率曲线,标明和解释各参数,并分析转速变化对进气迟闭角的影响。 3 如何选择高速发动机和低速发动机的进气管长度? 4 如何选择进气压力波固有频率与发动机吸气频率之比,以利用进气动态效应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5 进气惯性效应和波动效应有何不同? 第43页/共43页 一、减小进气系统的阻力 二、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三、利用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四、采用可变技术 五、采用增压技术 第1页/共43页 一、减小进气系统的阻力 沿程阻力,局部阻力(节流阻力) 汽油机:空气滤清器 ? 节气门 ? 进气管 ? 进气道 ? 进气门 柴油机:空气滤清器 ? 进气管 ? 进气道 ? 进气门 气门座处流动损失最大 气门座处流通截面最小,截面变化大 第2页/共43页 1.减小进气门处的流动阻力 1)增大进气门直径 进气门流通面积 活塞顶面积 = 一般: 0.20~0.25 ? ? ? ? ? (影响大) ? ? ? ? ? (影响小) 一般: 第3页/共43页 2)增加气门数目 四气门 流通面积 但结构复杂,造价较高。 ?? ? 40%左右。 ? ?? ? ?? (可达30%) ?? Me be 第4页/共43页 DOHC4气门发动机的优缺点比较 优点: 进排气流通面积增大,流动阻力小,泵气损失小,有利于提高动力性。 利于火花塞或喷油器布置在中央,有利于提高压缩比。----点燃式发动机 利于改善混合气形成质量。 ----压燃式发动机 提高经济性和降低排放。 可减轻气门系统的运动零部件质量。 ----适应高速运转要求 第5页/共43页 缺点: 气门机构的零部件数目增加,使制造维修成本增加 增加了发动机的高度,需要大的安装空间。 第6页/共43页 3)适当增大气门升程 4)合理设计气门结构 阀顶过渡圆角R R?? ? ? ? R?? ? ? 流动阻力? ? ? R应适中。 5)采取较小的S/D值 第7页/共43页 2.减少进气管道阻力 1)进气道: 转弯半径R?, 表面光洁?, 流动阻力? 设计时还要考虑组织进气涡流。 进气道的开发必须依靠大量试验, 在专门的气道实验台上进行。 第8页/共43页 2)进气管: 表面光洁度?, 流通面积? 沿程阻力? 转弯半径R? 截面突变? 截面形状 圆形 矩形 D形 流动阻力 小 大 中 底部蒸发 小 中 大 柴油机不存在底部蒸发问题, 故多采用流动阻力小的圆形进气管。 第9页/共43页 经常清洗,更换滤芯。 3)空气滤清器 通道面积?, 除尘效果? 流动阻力? 第10页/共43页 二、减少对新鲜工质的加热 柴油机进、排气管分置于气缸两侧 三、减少排气系统的阻力 减小排气背压,降低噪声。 四、合理选择配气相位 进气门迟闭角、气门重叠角 有较大影响 第11页/共43页 1.进气门迟闭角的选择: 进气门迟闭角的作用: 利用气流惯性 气流惯性和发动机转速成正比 转速越高,进气门迟闭角 越大 对某一发动机转速, 最大的充气效率所对应的进气迟闭角 只有一个。 所以,高速发动机转速大,要获得好的充气效率和动力性,进气迟闭角应大一些。 第12页/共43页 在保证排气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尽量晚开排气门,以加大膨胀比,提高热效率。 2.气门重叠角: 必要的燃烧室扫气、合适的排气温度。 气门重叠角大,缸内气体易倒流进气管 增压发动机气门叠开角应大一些。 3.排气门提前角的选择: 第13页/共43页 根据发动机的高速性能确定 4.配气相位的选择 1)充气效率高,以保证动力性能 2)必要的燃烧室扫气,以保证降低热负荷 3)合适的排气温度 4)良好的充气效率特性, 以适应转矩特性的要求 5)较小的换气损失,以保证经济性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