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右逢源徽商对经营环境营造(二)
左右逢源徽商对经营环境营造(二)
热心公益事业
徽州是徽商的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是其“根”之所在。徽商对家乡总是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经商致富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为家乡尽力。“欲把名声充宇内,先将膏泽布人间。”徽商不仅在家乡的公益事业中留下了美好的“名声”,而且随着他们经商足迹所至,还把“膏泽”洒遍经商社区。他们经商一方,造福一片,不仅提高了知名度,而且使其美誉传遍遐迩。
其一是广置族产。“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这些聚族而居的大姓,皆有千年不紊之谱系,有宏伟壮丽之祠堂,有完备翔实的宗规家法,有严格规定的尊卑秩序,还有族田族产作为宗族公共事务和赡贫济穷之资。族产包括族田、山场、塘陂、房屋、水碓磨房等,其中以族田和山场为大宗。许多强宗大族的族产颇为丰裕,如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拾遗》记载说:“吾族祀产最多,自宗祠、支祠,下逮近代各家,无不毕有。”绩溪《金紫胡氏祠产册序》也说:“金紫家庙,产业颇丰。”由于族产不准析分和典卖,只进不出,徽州的族产愈积愈多,到清末,“徽州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山林都成了族产,其中尤以山林占的比重更大”。族产的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修葺祠堂、增修族谱、赡济贫族、修桥补路和兴办教育等。徽州宗族的族产大多数是由富商和仕宦捐输的,即族谱中所说的由“贾有余财,或仕有余资,量力多寡输入”。其中尤以商贾捐输为多。如明代歙县商人佘文义,“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所费不啻万缗”;清代歙县商人吴骏,置族田数千亩,“以济族之贫乏者”;清代婺源商人余鼎,独捐资置族产,“总费数千余金”;清代婺源商人程世杰,置族田、建义塾,“二举经费不下万余金”。这样的事例在徽州的方志、族谱和徽人文集中可谓是俯拾而得。
其二是赈灾济困。无论是徽州本土,还是经商所在的侨寓之地发生灾情,徽商都不吝资财,慷慨捐输,赈灾济困。如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歙县梅雨灾害,“米价腾贵”,商人陈启元“出谷平粜,全活甚众”;歙县“岁荒”,商人冯正琦“买米分赈,邻里免于流亡”。据民国《歙县志》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歙县旱饥,阖邑绅商纷纷“出谷平粜,以纾一时之困”;“为积储经久之计”,在两淮经营盐业的歙藉商人,又积极响应号召,“输银六万两上之于府”,太守何达善“以三万两发典生息,以三万两买谷建仓储之,视谷之贵贱而以时出入焉”。
经营两淮的徽藉盐商,对其侨寓地扬州及全国性的灾荒救济也是不遗余力。据统计,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间,以徽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共捐银386万余两、钱4.6万串、谷近23万担,用于赈济扬郡各属、周边地区及全国一些省份的水旱灾荒。如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汪应庚“家素丰,好施与”。清雍正九年(1731年)淮南海啸成灾,汪应庚煮粥施于淮南伍佑、卞仓两盐场,救济灾民,前后共约三个月。此后,扬州连续三年水患,汪应庚都出钱出谷赈济百姓。清乾隆三年(1738年),扬州府旱灾,两淮盐商共捐输银12.7166万两赈济,而其中汪应庚一人即独捐银4.731万两,并设立粥厂八个,前后救济灾民达四个月之久。乾隆七年(1742年),扬州府闹水灾,汪应庚又捐银六万两救济灾民。再如寓居扬州经营盐业的徽州商人鲍志道、鲍漱芳父子也是义行卓卓、名闻于扬州城的。民国《歙县志》载:清嘉庆十年(1806年),洪泽湖水涨堤决,车逻、五里诸坝灾民嗷嗷待食,鲍漱芳集议扬州盐商公捐米六万石助赈;同年,淮河、黄河大水,漫溢邵伯镇之荷花塘,鲍漱芳又倡议设粥厂赈济灾民,并力请公捐麦四万石赈济两个月,“所存活者不下数十万人”;为加固堤坝、改修河道,鲍漱芳又“集众输银三百万两以佐工需”;芒稻河疏浚,鲍漱芳又独“捐银六万两以济工用”,同时又捐银五千两助浚沙河闸。鲍漱芳的义行真可谓“不可枚举。”
其三是热心慈善事业。明清时期,徽商还积极支持和大力捐助家乡和侨寓地的社会慈善事业建设,包括置义冢、药局、救生船,以及育婴堂、普济堂等各种慈善设施。如上述的汪应庚,他“在扬施、给絮祆、设药局、济行旅、拯覆溺之类,动以十数万计”。镇江焦山下游,水流险急,行船至此经常覆没,汪应庚便在这里设置救生船,以救覆船溺水者。另外,他还给仪征育婴堂的弃婴送冬衣,并增加哺乳人员的薪水。他在扬州徐凝门外建义冢,贫死不能葬者,给予棺费。他还设药局,在痘疮盛行时,备有人参、鹿茸、黄连等药材免费施送。在徽州盐商的大力支持下,两淮的淮南、淮北盐区以及苏杭一带较为普遍地建立起育婴堂、普济堂、救生船,以及收养所、药局、义冢等社会救助机构和社会慈善设施。
对家乡的公益和慈善建设,徽商更是积极投入。如清末婺源商人就不惜重资创建各种公益和慈善组织,刘汝骥的《陶甓公牍》载:“婺邑社会,有以一邑为范围者,有以一乡一村为范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对行政垄断行为本质反思及其法律规制.doc
- 对衡水市小额贷款公司调查与思考.doc
- 对衡阳市农户小额信贷情况调查与思考.doc
- 对衡阳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情况调查.doc
- 对补偿性余额贷款实际利率计算公式异议.doc
- 对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思考.doc
- 对西昌彝族服饰市场定位及产品开发思考.doc
- 对规范与发展欠发达地区民间融资问题思考.doc
- 对设计阶段工程造价在电力项目应用控制初探.doc
- 对解决民工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研究.doc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1化学发光分析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0分子荧光分析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2色谱分离过程.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5气相色谱仪与固定液.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4色谱定性定量方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6气相色谱检测器.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9液相色谱固定相与流动相.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7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8液相色谱仪器与类型.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3 原子光谱和分析光谱.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