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影像学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颅底脊索瘤: 好发于枕骨斜坡,可累及蝶骨。 斜坡骨质破坏,伴有不规则钙化、骨化。 软组织肿快累及蝶窦、筛窦或突向咽喉。 压迫脑干、桥脑及导水管导致脑积水。 脊椎脊索瘤 椎体和椎弓骨破坏,伴有骨化、钙化,可侵及邻近椎体。 椎间隙狭窄或正常。 椎前软组织肿块。 脊椎转移性肿瘤: 原发病灶成人依次为:乳房,前列腺,肺和甲状腺肿瘤。儿童见于神经母细胞瘤。 播散途径:血行,淋巴。 部位:胸腰椎多见。 转移性肿瘤的分型: 溶骨型 成骨型 混合型 溶骨型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椎体呈虫蚀样破坏伴压缩性骨折,早期累及附件。 椎间隙保持正常。 MRIT1w偏低信号,T2w偏高信号,转移灶强化显著.正常椎体信号T1w略高于椎间盘,如:椎体信号低于椎间盘提示转移可能。 成骨型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多见于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乳房癌。 椎体,松质骨斑点状高密度硬化灶,相互融合。 椎间隙正常,无压缩骨折。 T1w,T2w均呈低信号。 溶骨性转移放疗后也可呈硬化。 影像学检查比较: X线 CT MRI 同位素 敏感性 低 较高 高 高 特异性 高 较高 高 低 MRI表现: 病灶与正常分界清晰。 T1W等低信号,T2W等高信号。 有或无软组织肿块。 继发出血或并发ABC有液—液平面。 骨髓瘤: 发病年龄:45岁以上。 部位:扁骨,脊椎,骨干。 发病率:占恶性骨肿瘤4.5%。 临床症状: 疼痛—持续性疼痛、放射性疼痛。 软组织肿块—易见于浅表部位的骨骼:肋骨、颅骨。 病理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 肾功能损害—蛋白尿、血尿、肾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尿本周氏蛋白、贫血等。 依X线表现分类: 骨质疏松型。 单发型。 多发型。 硬化型。 X线表现 : 病变早期X线无异常改变,约占10%。 骨质疏松,以中轴骨为显著:常见于脊柱、肋骨、颅骨、骨盆等。 多发性骨质破坏:虫蚀样、穿凿样,少数呈皂泡样。 骨破坏区伴软组织肿块。 骨质硬化少见。 脊柱表现: 脊柱广泛性骨质疏松。 单个或多个压缩性骨折。 椎体溶骨性破坏,可累及附件。或呈皂泡样。 椎旁软组织肿。 椎间隙正常。 骨质疏松型 脊椎普遍性疏松,有赖于临床和实验室及骨穿确诊。 单发型 单个椎体破坏,膨胀,压缩骨折。 早期累及附件。 易伴发软组织肿块。 多发型 颅骨,肋骨,脊椎等多骨,多发破坏溶骨性病变。 境界模糊,无硬化。 硬化型(POEMS) 多发性神经病变(polyneuropaphy) 肝,脾肿大(organomegally) 内分泌障碍(endocrinopathy) 血清电泳M蛋白升高(M-protein) 皮肤色素沉着(skin changs) 脊椎骨髓瘤与转移瘤鉴别: 椎体破坏+软组织肿块倾向骨髓瘤。 椎体破坏+广泛性骨质疏松倾向骨髓瘤。 椎体破坏伴椎弓及附件早期破坏倾向转移瘤。 骨髓瘤MRI表现: T1w呈灶性或弥漫性低信号。 T2w呈灶性或弥漫性高信号。 T2w敏感性高于T1w 增强T1w病灶强化,可作疗效观察。 软组织肿块T1w低信号,T2w高信号。 STIR序列敏感性高于SE序列。 脊索瘤: 起源:残留或异位脊索组织,属低度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多见于40--70岁。 发病部位:颅底(35%),骶尾椎(55%)和脊柱(10%)。 临床症状: 早期无症状或表现为疼痛。 颅底肿瘤有神经压迫症状。 骶尾病变向后生长出现软组织肿快;向后生长出现膀胱、直肠受压。 脊柱病变为腰背痛。 影像学表现: 病灶呈溶骨性,伴骶孔,中央管扩大。边缘较清,可有硬化,分房及钙化。向骨盆内突出软组织肿块。 其它部位的肿瘤呈单个椎体不对称破坏,伴软组织肿块。 MRIT1w中等低不均信号,T2w高信号,70%分房伴包膜,与周围分界清晰。 影像学表现与血管瘤进展的关系: 无临床症状,椎体外形正常,病灶基质为脂肪性影像特征的血管瘤通常为非侵袭性,进展慢,无需治疗。 有临床症状,椎体膨胀或压缩,病灶基质为软组织影像特征的血管瘤通常为侵袭性,则需要治疗。 脊椎动脉瘤样骨囊肿: 一.原发性 二.继发性—发生在其它骨病变(巨细胞瘤、骨囊肿等)基础上或与之共存 发病年龄及部位: 发病年龄:30岁以下,80%在20岁以下。 发病部位:脊椎占20%,颈胸椎多见,好发于附件,向椎体累及。 病理: 病灶呈蜂窝状或海绵状,内充盈血液,内见纤维骨性间隔,病灶周边骨壳完整或破裂,伴骨膜新骨形成,病灶常突破骨壳侵入软组织。 X线表现: 病变起源于附件并向椎体发展,病灶呈囊性膨胀性,单房或多房改变,与正常骨分界清晰,周边无硬化,病灶破入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肿块。 CT表现: 囊性,膨胀性病灶内可见液—液平,为本病特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