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一艘中式帆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遇上一艘中式帆船

遇上一艘中式帆船 詹秀慧 從來沒有來想過,這個暑假會與一艘中式帆船談一場戀愛。 我們這一代的人,沒有什麼機會見過傳統中式帆船。旅遊局以中式帆船為標誌,代表香港,對此我一度抱懷疑態度。聽過同學說︰「遊客來到香港一定大感失望,除了拍戲,你什麼時候在維多利亞港見過中式帆船﹖」我們對我們的標誌竟感到如此陌生。不知是我們遺忘了歷史,還是傳統捨棄了我們。 教我們不斷做夢 二零零三年夏天,我遇上了這樣一艘叫「歡號」的船,三支桅杆,中國風帆,船舷、甲板全是木造的。這不是電影廠的道具(雖然她也曾於Madona、James Brosnan等國際巨星的電影中亮相),她是乘風航載青少年出海的訓練船。在「歡號」上受訓的,有一般的香港中、小、大學生,也有殘障、弱智人士;有泳術超群的,也有連沾水也害怕的。無分貧富貴賤傷健,上了船大家一起跳海。船上充滿了鼓勵聲、歡笑聲。站在船邊向凌空踏出一步,需要勇氣衝破恐懼,突破自己。乘風航的行政秘書Mimi說,小朋友們在船上發掘自己的潛能,船教曉我們不斷做夢,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這次上船拍攝,也正如夢一般。 也許應該感謝「沙士」,今年耶魯的學生來不了香港,於是我收到一封來自新亞書院的電郵,關於乘風航找學生拍攝錄象,以紀念「歡號」退休。我前往應徵。我是一個喜歡拿著攝影機到處晃的人,一個電影發燒友,夢想有一天可以拍紀錄片,拍一些在香港這樣的地方不知有沒有觀眾的片子。有一天我對Mimi如是說,Mimi笑。無論如何我很感謝她,給我這次機會,一圓拍片之夢。拍攝的過程中遇見很多人,大家來自不同背景,卻不約而同為一隻船著迷,突然讓我感到肩負重任,這套片子的意義不小。如乘風航理事之一Roger Tupper說︰「It’s History.」 在我們追尋、發掘「歡號」歷史的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這船與香港歷史文化、香港社會服務的發展有關聯。她本身有很多象徵意義,象徵了香港的身份,象徵了中西合作的成果。因此,我覺得她與每一個香港人都有關係,即使是沒有上過船的。因此我想,這套片子應該不會沒有觀眾的。 到今年,「歡號」已經三十歲,載青少年出海訓練也有二十五年,快要退休了,不久以後,將有一艘新船代替她。我在拍攝、剪接的時候,整個構思是向著為「歡號」立傳這個方向走的。「歡號」絕對值得立傳,因為她是如此奇特。 船 出身自漁民家庭的船長何樹明(明哥)認為這船外貌仿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漁船,設計上卻是西式的。傳統中國漁船建造時並不像西方工匠般先經過精確計算,再照著圖則按步就班,中式方法則沒有圖,師傅是「圖在心中」、成竹在胸地建船。而「歡號」是有設計圖的,明顯組過計算。明哥說他從沒見這樣大的船用這麼小的引擎便能推動。「歡號」的設計、用料,都是要做一艘能遠航的遊艇,但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傳統中式漁船全是近岸作業,出不了「大海」,而且不會像「歡號」般用料如此上乘。因此我也稱「歡號」為「假扮漁船的遊艇」。 她天生注定是一個混血兒。七十年代,不少西方人對那個年代還未開放的神秘中國深感興趣。在這樣一股「中國熱」中,三名德國人對中國式的帆船產生了興趣,打算在香港建造一艘中式帆船,開回地中海做遊艇。其中一位德國人參與了船的設計,並在香港仔找來一位名叫黃廣鴻(廣叔)的師傅造船。船的風帆是中式的,船身卻是「不中不西」︰船頭與一般中式漁船分別不大,船尾各船底卻是西式的。德國人本想採用中式漁船的船底設計,反而是廣叔為了使船能出「大海」經風浪,改用了西式船底設計。 有誰會想到,這「假扮漁船的遊艇」,最終沒有做漁船也沒有做遊艇,反倒成了香港青少年的訓練船。 人 如乘風航青年會的創始人之一,曹文斌所說,這艘船之所以如此吸引,是因為船上的人。「歡號」並不只是一隻船。「歡號」之所以成為「歡號」,成為今天這個樣子,全因為二十多年來在船上,或岸上,為之作過供獻的人。或又如Mimi所說,二十多年來,不斷有來自四方八面的各種各樣的奇人來「歡號」幫忙。回望歷史,「歡號」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也許是巧合(試想如果尼爾博士沒有經過香港仔,尼爾博士沒有他的理念,沒有像伊華德等的有心人在船上帶訓練,沒有曹文斌這樣積極的參加者……),也可以說是一種因緣際會。與船有關的人也像船本身一樣有意思。 最初提出理念的是一位西人學者,但理念最終能實現發揮,少不了一班原本是漁家出身的本地船員(到今天,五位船員中仍有四位是漁家出身)。但無論是西人學者還是本地船員,都是愛海、愛船的人。我來到乘風航第一天,Mimi給我一本《二十五週年紀念特刊》,讀了尼爾博士的訪問,對我衝擊最大的是這樣一句話,中譯大概是這樣︰「香港的青少年生活只局限於街道,他們只知道香港有街道,那真是可惜,他們忘了香港還有漂亮的海、可愛的島嶼、沙灘……」也正是這個暑假幾次上船隨行拍攝,讓我真正感受到香港另外一面的美麗。所以我也用了尼爾博士的這句話做了整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