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丁聪40年前新闻漫画“北京小事记”.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丁聪40年前新闻漫画“北京小事记”

丁聪40年前新闻漫画“北京小事记”   在绝大多数内地读者看来,丁聪自1957年被打成右派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段时间里他的漫画创作是一个空白。但是,对一个香港读者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在1963~1964年间,丁聪曾与老报人龚之方合作,以“北京小事记”为名,在香港《文汇报》上开设专栏,连续发表了数百幅新闻漫画作品。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新闻性、时代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60年代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读者和专家们解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提供了许许多多丰富而形象的细节。      “北京小事记”的由来      对于“北京小事记”这批作品的创作背景,丁聪曾这样说:“20世纪60年代初,我刚从‘北大荒’回来,虽然摘了右派帽子,但仍无工作,整天呆在家里很烦闷,经济上也很拮据。那时,之方是香港《文汇报》驻京记者,邀我和他合作写‘北京小事记’。当时在内地还不允许我发表作品,有此机会,我高兴地答应了。每幅画虽只给三元稿费,但对我这样一个‘摘帽右派’来说,也像是天上掉了馅饼。”①   1957年5月,丁聪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到南京视察。他没有想到,在这一次社会活动后不久,他就被打成了右派。1958年,丁聪被流放到北大荒劳动,空闲时,他就偷偷地画,或者追记修水库的劳动场景和人物,或者速写右派分子们住的草房,或者绘制自己印象中的当地农户与猎户,还画下了《听北京的声音》等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就地取材,烟盒、废纸、牛皮纸都曾是他创作草图甚至是正式作品的材料。这些珍贵的作品至今大都保存了下来。正是这些画,帮助丁聪度过了他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期,使他恢复了自信和乐观。1962年他返回北京后,见到了老朋友、著名报人龚之方。   龚之方,191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2000年病逝于苏州。他是影坛前辈,又是报界耆宿。不满20岁时,他就担任了艺华影业公司的宣传主任并主编《艺华画报》,后又加盟新华影业公司,主编《新华画报》。此后,他还创办了《光化日报》、《战时日报》、《中国电影日报》等报纸及《海风》、《清明》、《大家》等杂志。20世纪60年代,???之方在香港《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工作。1963年,龚之方邀请丁聪合作“北京小事记”,丁聪欣然允诺。于是,由龚之方撰文、丁聪配图的颇受欢迎的专栏“北京小事记”开始出现在香港《文汇报》上。在1963、1964两年时间里,丁聪和龚之方联袂出手,齐心协力,用短文和漫画描述当时北京的日常生活。两年下来,丁聪共创作发表了作品数百幅,在香港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香港市民了解新中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北京小事记”的主要内容      既然名曰“小事记”,记录的自然是小事。这些小事涉及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买肉(如《看“卖肉”》)、买菜(如《“京师春蔬”》)、换房(如《换房》)、修房(如《修房屋》)、住店(如《新客店》)、购物(如《“针头线脑”的店》)、游玩(如《北京的儿童》、《游船班》)、看戏(如《一天十二场话剧》、《老戏迷一席谈》、《外省剧团》、《观众休息室》)、“下馆子”(如《“涮季”开始》)、用水用电(如《山村“自来水”》、《电》)等。这些作品通过发生在作者身边的小事,歌颂了新社会的新事物、新气象、新风貌,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关系的歌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有很多香港市民,就是通过这样的作品,了解了北京,了解了新中国,并对新中国充满了美好感情的。   “北京小事记”中的漫画作品,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第一类作品是通过新旧对比,“不动声色”地歌颂了出现在新北京的新事物和发生在新北京的新鲜事。比如发表在1963年4月22日上的《修房屋》(见图),短文是这样写的:“到三月底,北京房管局所属的各区房屋管理所已把全市的房屋做了个总检查,将应该大修和小修的房屋都记录了下来,从四月底开始分批进行修理,保证在多雨的初秋之前修缮完成。……在旧时候,一般都要取出工资收入的五分之二以上付房租,工资特低加上人口较多的家庭,往往被房租压得喘不过气来。如今谁也不会再为房租而发愁了。今年,北京大修的房子是换大料(梁柱之类)、拆屋顶;小修的是补屋面、换门窗。不管大修小修,都不用房客花一分钱。有人算过这笔帐:凡是大修的,它的修理费用就相当于十年的房租或者更多一些。如果北京的房管局也算是‘房东’的话,那才是世界上并无前例的最慷慨最大方的‘房东’了。”丁聪的漫画也采取了新旧对比的形式。在第一幅画中,一位老人站在自家东倒西歪的房子面前不知所措,他自己拄的拐棍与支撑房子的棍子是平行的,这既体现了老人似乎是在通过努力支撑住自己来为支撑房子的棍子加油、使劲,同时也暗示着老人本身也要被生活的重担压垮了,再有,就是两根平行的棍子也体现出漫画的趣味性来。      再如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