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圳劳务工博物馆博物馆里夫妻房
深圳劳务工博物馆博物馆里夫妻房
偌大的展厅里,光线的效果打得恰到好处。从展品的设置与展示来看,能看出花费了主办方不少心思,并且这心思来自专业设计人士。除了展品本身,展厅里有明显带装饰成分的铜雕、电视墙、投影厅、摄影作品、绿色植物……
下午三点多,观展的人不多。在光线的烘托下,柜里的展品少了几分本应属于它们的沧桑味道。观展的人多是打工者,这从他们的打扮,谈话,面对展品的感情可以看出。
一对年轻的情侣在一个展柜前停留良久,展柜里有把简陋的自制小木凳,凳前标牌上的说明是:“这是上屋电业厂广西籍男性劳务工梁波送给女友的爱心礼物。该凳顶部以上、下两个心形,寓意两心相悦。”
夫妻房
不熟悉地形的人,很难在周边工厂林立的工业区里找到深圳劳务工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位于宝安区石岩街道上屋第二工业区。如果你对石岩街道不陌生,也许你会记起2009年那7个代表中国工人走上美国《时代》周刊的打工者,他们就来自石岩街道水田工业区的一家电子厂。
这家博物馆的前身,是家来料加工的热线圈厂。2008年,宝安区政府在该厂旧址基础上,投资350万元改建而成这家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大门,迎面是热线圈厂厂景复原展示区,看着里头保留完好的生产线、生产工具,让人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想象,当年这些生产线上的劳动者们制造的生产场景,该有多热闹,又有多紧张。
紧邻生产车间的,是同样保留完好的员工食堂、男女冲凉房、洗衣房。男女冲凉房是三间独立的总面积不会超出三平方米的微型房间。男冲凉房为一间,女冲凉房为两间,从这可以看出,这家工厂当年的男女比例在1比2左右。相对冲凉房,洗衣房的面积要大,可以容下四至五人并肩搓洗衣裳。站在这排寂静的房前,耳边仿佛有当年的哗哗的水声、搓洗衣服声、热闹的说话声传来。
沿着厂景复原展示区后的台阶向上,就是劳务工博物馆的展厅了。展厅的外墙上是一组名叫《青春的足迹》的紫砂陶壁画雕塑。这组雕塑由著名雕塑家梁冰完成,大致分成四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一排打工者在流水线上集体作业的情形。这排打工者都是女性,都低着头,专心致志地从事着手上的工作。
展厅的展示内容分成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反映了“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不断涌向深圳这方热土”的情形。在这个单元里,既可以看到小平同志“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标语,又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政府关于引进某个项目的批准通知书,还可以看到大量打工者保存至今并在后来捐赠出来的,来自上世纪的火车票、长途汽车票、暂住证、工作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证明……
第二个和第三个单元,主要展示和还原了当年无数打工者工作、生活的情景。这里的展品有来自于1992年底深圳地王大厦施工时溅满泥浆的靴子,锈迹斑斑的扳手、螺丝刀、安全帽;有来自于各种行业的打工者的各种生产工具:冲床、磨片、老虎钳、电路板、电流测验器、涂料、油漆、画笔、工衣……有能够侧面反映打工者业余生活方式的画报、明信片、音乐盒、千纸鹤、收音机、单放机、录音机、织毛衣的针、《怎样写好写快钢笔字》……
在这两个单元里,最醒目的要数艾美特公司员工刘齐、杜华夫妇捐赠的实景复原夫妻房。这个房间布置得很简单也很温馨。一张双人床,一个床头柜,一个壁柜,床后墙上挂着一张一家三口的合影。被子是粉红色的,床头柜上有台灯和镜子,壁柜里放着几样装饰品。这个仅仅具备睡眠功能的夫妻房,不知成就了多少刘齐、杜华夫妇在结束一天劳碌后难得的宁静与温情,也不知浓缩了多少出门在外的打工夫妻的聚散与辛酸!
第四个单元,则集中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来深打工者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从一个普通打工妹成长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20个历史风云人物之一”的安子,这个单元有个专门属于她的展柜,展出了她当年写作《青春驿站》的手稿,她收到的读者来信,她当年主持“安子的天空”广播节目的设备,她的事迹介绍……除此之外,这个单元还有“深圳市第一位当选为人大代表的劳务工――张全敬”等杰出打工者的事迹介绍,以及他们捐赠给博物馆的相关物品。
微型电视机、傻瓜相机、喜字拖鞋
《劳务工博物馆》是深圳劳务工博物馆的馆刊。这是“一本围绕劳务工历史事件开展研究的具有史料性的、专业性特点的刊物”。这本刊物里有个栏目“文物故事”,如实记录了许多展品背后的故事。
《总理为农民工追工钱》,这是新华社记者刘卫兵在2003年拍摄的一幅当时造成很大社会影响的新闻照片。刘卫兵不仅将照片扩印后捐赠给劳务工博物馆,还详细在“文物故事”中讲述了这幅照片的故事:“2003年10月24日至26日,我第一次随温家宝总理在国内考察采访”。10月24日下午5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