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国维和刘勰作品中隐秀与境界.docVIP

论王国维和刘勰作品中隐秀与境界.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王国维和刘勰作品中隐秀与境界

论王国维和刘勰作品中隐秀与境界   摘 要:王国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终结者和现代文论的开启者,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诗学“意境”范畴,而且开启了现代文论的新方法,被后来很多学者誉为中国学术研究实现现代转型的第一人。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巨著,不仅总结了隋唐以前的诗学文论,同时也开启了唐宋以降文论美学的帷幕,特别是其《隐秀》篇乃先秦、秦汉“意象”论之总结,而其《物色篇》则开启了唐宋“意境”论的先声。刘勰的《文心雕龙》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处于相似的承上启下的位置,而且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意境”论发展史上的两个关键人物,具有诸多可比性。试图从隐秀和境界说的内涵和意义入手,粗略探讨一下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承革扬弃关系。   关键词:隐秀;境界;隔;不隔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05-0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首句即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并以此为中心结合唐五代北宋词和西方美学思想来建构他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但“境界”一说并非王国维首创,“境界”应该属于古代文论范畴中“意境”一类,曾祖荫先生将这一理论范畴的发展历史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意境的孕育期――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二是意境的提出和形成期―― 唐宋;三是意境的深入发展期―― 明清至近代。王国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终结者和现代文论的开启者,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诗学“意境”范畴,而且开启了现代文论的新方法,被后来很多学者誉为中国学术研究实现现代转型的第一人。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巨著,不仅总结了隋唐以前的诗学文论,同时也开启了唐宋已降文论美学的帷幕,特别是其《隐秀》篇乃先秦、秦汉“意象”论之总结,而其《物色篇》则开启了唐宋“意境”论的先声。刘勰的《文心雕龙》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处于相似的承上启下的位置,而且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意境”论发展史上的两个关键人物,具有诸多可比性。本文试图从隐秀和境界说的内??和意义入手,粗略探讨一下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承革扬弃关系。   1 隐秀   “隐”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文心雕龙》中的核心概念,历来人们总是以《隐秀》篇为核心从文体、风格、创作、鉴赏等诸多角度加以辨析和阐释。在《文心雕龙》中,刘勰用了一系列具有辩证关系的美学范畴,如“文道”、“心物”、“体性”、“情采”、“比兴”、“隐秀”等,这些概念虽然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但是刘勰在论述的时候还是有所侧重,如“比兴”,刘勰崇“兴”抑“比”的倾向非常明显,主要是因为“比显而兴隐”,表现出刘勰一贯的对“隐”的青睐。《隐秀》篇也是如此。在此篇中,刘勰对“隐”的定义有如下几句:“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义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深文隐蔚,馀味曲包”,“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并思合而自缝,非研虑之所课也”;“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从这些界定和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对“隐”的界定,至少有这样三个关键词:“文外”、“重旨”、“复义”。那么,这种“文外之重旨”和“复义”与我们古代诗学里面经常会提到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甚至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一脉相承的吗?   我们知道,刘勰推《周易》为“人文之元”,在《文心雕龙》中,他多次以《周易》论“隐”,如《原道》篇:“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徵圣》篇:“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宗经》篇:“夫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等等,单单《隐秀》一篇,如上列举,取于《周易》的比喻就有三个:“譬爻象之变互体”,“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也就是说,刘勰“隐义”的观点是直接渊源于《周易》“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周易》“四象精义以曲隐”的表意方式是刘勰“隐”的典型范式,刘勰所“隐”乃微言大义、政治教化、义理圣旨,与秦汉以来“美刺讽谏”式的注经模式一脉相承,而不是唐宋以后诗学领域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不是那种日常生活式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更不是那种蕴藉含蓄、无法言传的直觉情绪,关于这点,有学者论述得非常精要:   刘勰《隐秀》篇的“隐”论既是对《易》和《易》学象征型表意模式的演绎,也是对汉代经学家以“美刺讽谏”说论《诗》之“比兴”的批评理论的总结。也就是说《隐秀》篇的“隐”论是以《易》学“隐”论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