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武会”两大谜团
“精武会”两大谜团
“精武会”何以不过长江?
“精武会”有很多难解之谜,譬如“精武会”的分会很多,奇怪的是,却没有一家分会设在北方。
“精武会”起初一直在上海活动,1918年夏天,它才走出上海,在汉口成立了第一家分会(惟一一家跨过长江的分会,但紧邻长江)。此后,“精武会”的运行线路便始终在江南蜿蜒运行,先是于1919年成立“精武会”历史上最重要的基地“广州分会”,随后围绕着广州,辐射佛山、汕头、香港、澳门、厦门、宁波、绍兴――瞅着这些南方城市,大家难免会感到奇怪,“精武会”为什么不过长江呢?
这确是个谜,倘若大家再联想到,精武的旗帜人物霍元甲是北方(天津)人,担任武术教练的大多数著名拳家如功力拳家赵连和、大战拳家张富猷、螳螂拳家罗光玉、鹰爪拳家陈子正等等,也都是北方人,那么“精武会”放弃北方、固守南国这一现象,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比如,“精武会”为什么不占领天津呢?从战略的眼光看,天津应该成为“精武会”占领的重要据点,天津是霍元甲的老家,天津有霍元甲的兄弟和儿子,尤其二儿子霍东阁,武艺高于其父,通英、法两国语言(霍东阁之妹霍东琴口述,见1984年第12期《武林》杂志)。尤为难得的是,霍东阁善于组织――他于1923年远赴印尼建立海外分会便是明证。假如“精武”总部委派霍东阁主持天津分会,以东阁之才,加上其霍公亲子的号召力,霍东阁或许会把天津搞成第二个“广州分会”,进而辐射整个华北,也未可知。
没有人能很好地解释“精武会”的南国战略出于何种考虑,即便在武术研究者看来,它也是难解的谜团,比如载于《中华武术》杂志1983年第4期的《精武史录?三》中就说:“(精武会)扩展的路线不是北上而是南下,这可能与铁路交通方便有关,或因当时主事人是广东人氏――”仅仅是一种猜测。
不过,“精武会”虽然止步于江南,从种种迹象看,它应该是有北上发展计划的,譬如1926年,“精武会”组织“精武旅行团”,北上天津、北京,宣传精武精神,据称,这个由38人组成的“精武旅行团”,在津、京两地极受欢迎,表演期间场场满座,盛况空前。这无疑是个利好的预示。无奈,不知阻于何种障碍,精武之花最终没能在北方生根开放。
当时政府的冷落或许是原因之一,因为在“精武旅行团”北上之前的1924年,精武总会曾上书当时政府,请求将“精武会”纳入国立正轨扩大影响,结果未见回音(由“精武会”上书之举,也可看出它怀有北上之志)。
另外,在笔者看来,趋于饱和的北方武术市场,似乎也阻止了“精武会”跨过长江。如众所知,武术各拳种由于多诞生在北方,在一百年前,中国的武术人口(包括拳师和武术爱好者)形成“北众南少”的局面,在“精武会”活动的时期,我们多闻北方武术家下江南,鲜见南方拳家北上求发展――大家从“精武会”的教练多为北方拳家这一现象也可窥见一些端倪。
既然“精武会”的教练本就来自北方,他们的北派拳术又是在北方家乡学的,兼之北派拳术在北方又已传播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如此,让他们再返回北方教北派拳术,焉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不过,在北方随处可见的北派拳术,在南方人眼里却属稀罕之物,从习者众,这也可从另一角度解释“精武会”何以钟情南方。事实证明,“精武会”在南方的发展势头极好,据1981年版的《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记载,“精武会”在1928年至1929年间――会员人数超过了四十万。”四十万!如此庞大的人数,在当时,是任何一家不管国立还是民间的武术组织所难以企及的。
说来,“精武会”将重心由上海移至广州,堪称明智之举,广州濒临南洋,而南洋各地分布着大量的华侨群体,假若“精武会”的重心过于靠北,便很难如事实那样以广州为桥头堡,借助香港这块跳板,进而向东南亚扩展。
“精武会”与内家拳何以井水、河水两不犯?
“精武会”的另一奇怪之处在于它不教内家拳。
从时间上说,“精武会”与内家拳几乎是同时红起来的,并在当年形成“隔江而治”的大致局面――“精武会”在江南星火燎原,内家三拳走红北方的半壁武林。
前面我们说过,“精武会”的武术教练多来自北方,从这份情缘看,生于北方、红于北方的内家拳,应该与“精武会”有更多亲密接触才对,何以双方你瞅我、我看你,各走各的阳关道?综观“精武会”历史,教练席上只出现过一位内家拳名手,即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不过吴大师任教时间不长就匆匆离去。这事岂不有点怪?
表面再难解的事也有其内在的蹊跷,以笔者看来,起码有如下几个原因,致使“精武会”和内家拳井水、河水两不犯。
头一宗,双方在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上不协调。比如“精武会”传授的北派拳术功力拳、螳螂拳等,习惯上称外家拳,尽管内、外两家拳术都浸透着中国本土文化,但外家拳人世,突出的是中国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一面。内家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