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饮膳正要》“守中”养生观
《饮膳正要》“守中”养生观
《饮膳正要》是现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饮食养生专著,它集蒙汉两族医学精华为一体,创造了蒙汉食疗学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的典范。作者忽思慧,亦作和斯辉,元朝蒙古族人,元仁宗延佑年间(公元1314年―1330年),任饮膳太医,兼通蒙汉族医学,元朝皇帝素来重视饮膳事宜,世祖忽必烈即设饮膳太医四人,其职能是“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具体工作是“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物,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所以作者在任职期间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学知识,并汲取了累朝的精华,汇集成书,该书成书于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至今六百七十余年,但它的研究价值仍然很大。书中尤其突出的“守中”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主要体现在饮食守中、性味守中、摄量守中和选料守中四方面。
一、饮食守中
《饮膳正要》的“守中”思想在饮食中体现为饮食有节。我们从书中“养生避忌”中就可找到该思想的具体体现:“其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很多古人的饮食养生观中都体现了这一点,曾国藩《三叟诗》云:“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须自己审查量。节食,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宁少毋多。不欲极饥而便食,食戒过饱,不欲极渴而便饮,饮戒过多。食若过饱则症块成,饮酒过多则痰癖聚。”葛洪《抱朴子?极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总结古人的养生观,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古人主张饮食有节制,不因食欲而多食,否则便生疾病,同时认为饥饿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今天看来,即我们所说的用餐定时定量。
《饮膳正要》的作者不仅在饮食观中崇尚“守中”,在行为举止中追求“守中”,如“立不可久,立伤骨;坐不可久,坐伤血。行不可久,行伤筋;卧不可久,卧伤气。视不可久,视伤神;食饱勿洗头,生风疾。”
二、性味守中
为了便于阐述性味守中的若干问题,笔者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食物性味,食物的四性和五味合称为食物的性味。
四性是指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其中,寒和凉为同一性质,属阴;温与热为同一性质,属阳。凡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多具有滋阴、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能够保护人体阴液,纠正热性体质,或治疗热性病症,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热性病症;凡属温热性质的食物,多具有助阳、温里、散寒等作用,能够扶助人体阳气,纠正寒性体质,或治疗寒性病症,主要用于寒性体质和寒性病症。还有一类平性食物,适用于一般体质。
前面已详细介绍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那么饮食就应注意,针对不同体质的人,食用相宜性质的食物,各种性质的食物又不可偏食,否则会导致疾病。《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一年四季应合理选择食物,即春食凉性食物,夏食寒性食物,秋食温性食物,冬食热性食物。
五味是指食物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和作用。
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等体虚所引起的体液或精液外泻的病症;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泄降、燥湿、健胃等作用,多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症;甘味食物质具有滋养、补脾、缓急、润燥等作用,多用于体质虚弱或虚症;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健胃等作用,多用于表症;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润下、补肾、养血等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等病症。还有淡味食物与涩味食物,前者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后者具有收敛的作用,与酸味物质的作用基本相同。
序言中有云:“……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是以五味调和五藏。”书中还有“五味偏走”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五味适度。人的饮食离不开五味,否则无法调动人的食欲,但过于浓重或有所偏重,也是不妥的。文中有详细叙述:“酸涩以收,多食则膀胱不利,为癃闭。苦燥以坚,多食则三焦闭塞,为呕吐。辛味薰蒸,多食则上走于肺,荣卫不时而心洞。咸味涌泄,多食则外注于脉,胃竭,咽燥而病渴。甘味弱劣,多食则胃柔缓而虫过,故中满而心烦。”“多食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咸,骨气劳短,肥气折,脉凝泣而变色。多食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苦,则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则筋急而爪枯。”最后总结而言:“食欲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痰,少者为益。百味珍馔,日有慎节,是为上矣。”《千金方?食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