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溪五堰兴废中废坝与护坝之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胥溪五堰兴废中废坝与护坝之争   [摘 要]宋代以降太湖水患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学者重视。胥溪五堰作为太湖上游重要水利工程,历代治水者均给予足够重视,废坝与护坝之争不绝于耳。明代中期胥溪东坝增筑以后,给高淳地区带来严重的水涝与虚粮问题,废坝与护坝之争愈演愈烈,这不仅是太湖上下游水利矛盾的体现,更是古代治水思想演变重要过程。   [关键词]胥溪五堰;废坝;护坝;水利学      北宋以来,减少上游来水被视为治理太湖水患中的重要一环而予以足够重视。胥溪五堰作为中江上游重要水利工程被历代治水者所关注。明正德七年(1512)东坝加固至三丈以后,中江上游来水被截断,古丹阳湖地区水位升高,泄水不畅,带来严重的水涝和虚粮问题。一时之间,废坝之声四起,洪水肆虐之年甚有私自开坝的群体事件发生。下游苏松地区直接受到太湖水涝灾害威胁,护坝、固坝之请亦坚。围???胥溪五堰的废坝与护坝之争,不仅是太湖上下游水利矛盾的体现,更是古代治水思想演变重要过程。   一、筑堰、护坝论   较早关注五堰水利并将其纳入太湖治水整体格局的是北宋单锷。单锷花数十年考察太湖水利,著有《吴中水利书》。在该书中单锷将太湖治水形象地比喻成人的一身,五堰为首,荆溪为咽喉,百渎为心,太湖为腹,其他注入太湖水道为脉络,吴江为足。各个部分互为关联,相互依托。五堰上游之水奔流而下,吴江之水宣泄困难,是有太湖水害频发关键所在。两者之中,治理吴江长堤在先,修筑五堰杀减上游来水在后,“凡欲疏导,必自下而上,先治下则上水无不流;若先治上,则水皆趋下,漫灭下道,而不可施功矣。”(1)单锷治水理论以下流疏导为主,以胥溪五堰杀减上游来水为辅。胥溪五堰在太湖治水中的地位得以确认。虽然单锷的治水理论不曾真正实行,但是对后代治水者却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历代主张借胥溪五堰截阻太湖上游宣、歙、永阳江来水者,多援引其治水理论。   稍后的郏侨在太湖治洪决水问题上基本承袭了单锷的论点,主张杀减西北、东南来水,开辟吴江塘路,多置桥梁以通畅湖水出路,疏浚吴淞江以利于太湖排泄。其中,郏侨对于利用胥溪五堰杀减上游宣、歙、永阳江之来水尤为重视。“今者所究治水之利,必先于江宁治九阳江与银林江等五堰体势故迹决于西江;润州治丹阳练湖,相视大纲寻究函管水道决于北海;常州治宜兴?湖、沙子淹及江阴港浦入北海,以望亭堰分属苏州,绝常州倾废之患,如此则西北之水不入太湖为害矣。”(2)郏侨治水将胥溪五堰置于杀减太湖西北来水的首要地位。   明代对于是否将胥溪五堰改堰为坝,以截断上游水阳江来水的争论尤为激烈。元末明初溧阳士绅陈嵩九曾以苏常乃国家赋税重地,上游水阳江来水为主要水患,请求朝廷于胥溪五堰处筑坝截流,但其请求被地方官员以地势相差悬殊,筑坝难以实施予以拒绝。其后,陈嵩九又以皇陵风水为由,力求筑坝截流。陈嵩九的筑坝论并未涉及太湖治水,却以皇陵风水为由打动皇帝,改堰为坝终获成功。   明代中期,东坝加固增高给东坝上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水涝灾害,废坝之声愈演愈烈。沈《吴江水考》中曾言“太湖之源由西天目分而为二……唐宋以来水患多而难治,未为之分杀也……筑五堰于溧阳,以节金陵、宣、歙之水,尽由分水、银林二堰趋芜湖达大江,是杀太湖承受之大半矣。”(3)沈认为太湖来水之地数倍于湖,单靠疏浚下游水道治水显然无法达到效果,故分杀上游来水对于太湖治水尤为关键,胥溪五堰的存废对于太湖治水来说尤为关键。   二、废坝论   北宋时期,利用胥溪五堰杀减上游来水几乎得到治水者一致肯定。南宋时期,宋室南驾杭州,出于漕运考虑,乾道元年(1067),张孝祥曾进言:“此河(胥溪河)从古有之,既入太湖当自松江顺流入海,则苏常被害之说亦未为得,绍兴以来朝廷屡委本路漕司相度利害,村民往往惮于兴作……故立异说以惑乱上下,况银林至东坝每春水泛涨,旧河亦可通百料之舟。”(4)张孝祥认为胥溪河乃古河道,胥溪五堰对于太湖防洪来说并无重要作用,却妨碍了胥溪河航运价值的发挥,时人反对废堰利航是因为忌惮漕运经过所带来的重役杂税。因此,胥溪五堰当废以便于漕运。后经张维上书以“若开五堰,恐大江泛溢无以御之,苏常受害”为由劝阻,张孝祥之废堰之请始罢。   此后,对于胥溪五堰的争论一直不断。明代五堰改坝后,废坝言论较为激烈。明代中期的韩邦宪曾作《广通坝镇考》一文,是文名为梳理了胥溪五堰变迁历程,实为替东坝增筑后饱受水涝灾害与虚粮之苦的高淳百姓呼吁。“嗟乎!以苏、常、湖、松诸郡所不能当之水而独一?淳为之壑,其至于洪涨而废田也决矣,而税又弗捐,民何以堪之?”(5)韩邦宪深刻地表达出胥溪五堰改坝对于高淳及上游地区的危害,得到坝上之人广泛共鸣,影响极大。废坝之论亦愈演愈烈。   几乎与韩邦宪同时代的归有光,对利用胥溪五堰杀减上游来水的治水方法亦持否定态度。归有光认为“吴地庳下,水之所都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