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学12感染与免疫PPT
第 十二 章
感染与免疫;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第一节 传染;二、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
(一)病原体(细菌为例)
1、毒力
2、数量
3、侵入门径
(二)宿主的免疫力
(三)环境因素:如年龄/营养/气候/季节等
三、传染的可能结局
;第二节 非特异免疫;3)共生菌群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破坏了菌群间的拮抗作用,则往往引起菌群失调症,如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2. 屏障结构
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维持局部生理环境恒定有重要作用。
1)血脑屏障:
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2)血胎屏障:
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二、细胞因素
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
吞噬细胞的种类: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
吞噬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颗粒的能力。;多形核白细胞:存在于血液核骨髓中,含大量溶菌酶,以嗜中性粒细胞最重要;巨噬细胞:存在于血液、淋巴核多种组织中的大型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杀菌作用、抗原递呈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癌作用;三、体液因素;2、干扰素
宿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的功能;四、炎症
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包括各种理化因素,但以病原微生物感染为主)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于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
;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方式:
动员了大量的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
血液中的抗菌因子和抗体发生局部浓缩;
死亡宿主细胞的堆积可释放抗微生物物质;
炎症中心氧浓度下降和乳酸积累,进一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适度的体温升高可以加速免疫反应的进程;;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一、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获得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鸟类)等。
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2、免疫细胞
指一切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干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一类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T细胞;;3、免疫分子:主要指抗原及抗体;膜表面分子:主要包括膜表面抗原受体、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B细胞和T细胞表面有各自的特异性膜表面抗原受体,能识别不同的抗原并与之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补体和抗体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分。
细胞因子具有对细胞功能的多方面调节作用,其中有些还具有细胞毒性(如肿瘤坏死因子)和抗病毒功能(如干扰素),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二、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p297;1. 感应阶段:机体接受抗原刺激的阶段;2. 反应阶段: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即被活化进行增殖、分化;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长,抗体多为IgM,效价低,维持时间短
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短,抗体以IgG为主,效价高,维持时间长;3. 效应阶段:抗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一)凝集反应
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可逐渐聚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在实际操作时,一般要稀释抗体。
具体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病人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成功地诊断伤寒病。1900年Landsteiner在特异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ABO血型,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一个世纪以来,这些经典的血清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并继续造福子人类。根据凝集反应的原理,以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