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VIP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学科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 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 准备 多媒体等常用教学设备 教学 过程 (1)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简述在汉代前中国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遭受挫折的经过。 (2)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进一步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3)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 (4)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 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1)汉武帝贤良对策的社会背景。 第一、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第二、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同时也有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 ②王国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实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 ③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早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论贵粟疏》)就已经指出土地兼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必然被逐步激化。 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所以,汉武帝的举贤良用人政策,正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因而出现汉武帝时期的“举贤良对策”。 西汉前期的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汉高祖、汉文帝的下令求贤,没有形成定制。 关于西汉前期皇帝比较重视人才的内容有:汉初官吏,一是按军功选任如萧何、曹参等,二是从郎官中选任,郎是皇帝的侍从,又在郎署娴习典章制度,预备补授官职。西汉前期许多较高的官吏出于郎官。如司马相如侍从汉景帝,武帝时由郎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此外,汉高祖曾下诏由诸侯王、郡守向相国府输送“贤士大夫”,还说“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以后汉文帝也下诏“举贤良能极言直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纪》),由文帝亲自考问录用,但是没有形成制度。 举贤良对策。 第一、什么是贤良对策?它是汉武帝时,皇帝通过举荐和策问的双向结合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是西汉察举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具体方式是什么?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从这里可以看出德才并重的选拔要求。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具体史实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各一人”(《汉书·武帝纪》))。以后每年都要向上举孝廉,这就是西汉前期的察举制。 (3)举贤良对策的作用。 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田千秋等;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是以兴功造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4)评价。(思考汉初依据军功大小用人的方式的弊端。)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许多矛盾得到解决。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景帝时期,董仲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