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保护与传承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甬剧保护与传承研究

甬剧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 要】甬剧,对探寻地方性传统小剧种在新时期的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百年来,从串客――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直至当下的新甬剧,它曾一度辉煌。自诞生之日起,甬剧在化妆、服装和舞台布置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如今的“天下第一剧”面临众多挑战,打造精品,培养人才,加大创新力度,不仅能为宁波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一轮的契机,于其他地方小剧种的保护传承亦不失为优秀的借鉴。    【关键词】甬剧 历史渊源 艺术特色 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16-02       一 甬剧的历史渊源    甬剧,源于田头山歌,历经串客――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这五个阶段,辛酸的沉浮使其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串客的诞生  ??? 发源于浙东农村的甬剧,其最初可追溯到人们劳动之余哼唱的民间歌谣――田头山歌和对山歌,以及每逢喜庆之际的文娱表演――马灯班之类。特色鲜明的表演,使萌芽时期的甬剧便有了夺人之势。田头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用当地的方言歌唱的一种民间艺术。称其为一种民间艺术起于其随性而唱,轻松愉快的形式以及反映的是劳动人民最自然的生产生活。    甬剧《金生弟》中有一段唱词:“瑞香寒语正月正,金生上工到我门。我看金生年纪小,做事勤劳人聪明。”① 这是一段反映金生上门打工的经历,用词虽显得简单朴素,却充斥幽默诙谐的气息,七言的形式给人一种随意又不乏工整之感。又如先秦歌谣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② 此猎歌反映当时狩猎的真实情景,整首歌谣仅由四组动宾短语组成,精简中再现远古时代的狩猎生活。此般正是田头山歌与先秦歌谣的微妙关系。一人独唱的田头山歌的发展,两人对唱的对山歌亦随之兴起。明末清初,一种新颖的说唱艺术――“唱新闻”正式诞生,其是在田头山歌和对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唱新闻”成为了日后“串客”曲目的雏形。    2.甬剧的发展    18世纪初,“马灯班社”涌现于宁波一带,以业余的形式歌唱男女爱情生活,触动了沿海船夫妇女对亲人思念的情愫,故而赢得她们的青睐。渐渐地,“马灯班”由业余走向半职业的性质。这也就是甬剧的幼年时期――“串客时期”(18世纪末至1880年)。① “串客”“串客班”的出现,艺人由业余走向职业,同时标志着“宁波滩簧”时期的到来。确切地说,时间、地域的不同产生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时期――“串客”时期与“宁波滩簧”时期。1880年,奉化艺人邬拾来带着自己组织的“串客班”来到了上海茶馆演出,并将“串客”改名为“宁波滩簧”。当时的“男小旦时期”是相当出彩的。尽管演出的舞台背景、道具、服装等都十分简单,演出布景也仅“一桌两椅”,却在那时诞生了两代男小旦。正当第三代男小旦出炉之际,女小旦开始崛起,这正是甬剧后来发展的主要力量。    “宁波滩簧”时期在上海的演出剧目大多是源于宁波“串客”时期的剧目,在此基础之上,也编排了不少新剧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并在表演风格上别出心裁地以“半现实,半程式”的风格,博得了当时上海观众的喜爱。然而,知名度日益提升的“宁波滩簧”却因滩簧艺人莜文斌的一句唱词得罪了舟山老板朱宝山,莜文斌在《卖橄榄》中这样唱道:“犯关犯关真犯关,阿拉娘舅叫猪头山。”正是这句唱词引起了一场风波,遂将“宁波滩簧”改名为“四明文戏”。纵使改名换姓,甬剧的道路亦万般艰难。艺人们曾多次遭到如警察局、教育局的插手,矛头直指“宁波滩簧”,称其有伤风化。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戏班纷纷解体,次年,部分演员以“改良甬剧”为旗帜试图振兴甬剧。此后,甬剧又历经10年之久的改良。几经沉浮,终于逐步迈入新甬剧时代。    二 甬剧的艺术特色    探索甬剧革新发展之路时,我们除了从甬剧本身着眼,结合甬剧的发展史、自身特点与时代背景等来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还能另辟蹊径地观察其他优秀剧种在舞台设计、化妆服饰上的革新之法,以达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之效。    1.舞台设计艺术    在舞台效果的打造上,越剧下了番苦工夫,从“一桌两椅”发展到诗情画意的舞台艺术风格,带给观众视觉的盛宴。布景的改革,随着越剧文学创作艺术的提高,布景开始注重意境之美,虚实结合的感官效果。越剧人探索出了诸如写实型布景、虚实结合型布景、中性和特性的布景、装饰性布景、借鉴民间艺术风格的布景等,做到了经典艺术与现代美学的结合。灯光的设计不仅关注照明与气氛的渲染,而且采用多光源、多角度的布光,吸取话剧的灯光特点,增强表现力。    甬剧亦是从“一桌两椅”的简陋道具组合,至如今各种灯光效果的加入,实地场景的模拟,大幕的配置和各种现代设备的运用。如此绚丽的转身,使人惊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