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纸堆中那些风花雪月
故纸堆中那些风花雪月
在科学处于蒙昧时期的古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及其规律性虽然知之甚少,但古人对自然界的各种(气象)现象早就有所关注。仅从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对诸如天气或气候演变等种种自然现象和经验性规律的描述,在不少典籍中几乎都有所反映。这些经验性记载或文学性描述,尽管并未揭示出具有普遍规律的自然奥秘,也不能与现代科学相提并论,但充分反映出古代先哲们对大自然充满无限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最早的记载
春秋时代的《逸周书》中就有描述二十四节气(代表72候的物候现象)的内容。《逸周书》可能是我国最早一部物候历书。
前秦时代的《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则记有一年之中各月可能出现的天气气候异常及其危害,其中“孟秋纪”记载:“行之是令,而凉风至,三旬。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盛,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水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这段话是说,当秋季来临的第一个月,主要气候特点是“凉风至”,此时可能出现三种反常气候,它们分别是:“行冬令”,则“阴气大盛”,冷得过早,以致农作物无法结实;“行春令”,则反常地出现“其国乃旱,阳气复还”,即出现反常的春旱现象或冷而复热,必然是谷物无法结实;“行夏令”,则出现像夏季那样的持续多雨气候,就会蚊虫孳生,民多疟疾。
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其他各月皆有类似的归纳描述。
古人对气候“失调”或“反常”的系统描述,对于今天的人们研究中国气候异常问题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古诗词中的雨叠风霜描述
在唐诗中,既有大量关于四时物候及天象的客观描写,又有对雨雪风霜现象绘声绘色地描述,以及对蕴藏在自然景色中的气候现象的揭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花径”时曾写下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不仅艺术性极高,而且点出了气候影响下的物候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虽只有短短四句,却充满了科学的哲理。
??中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指出在四月(阴历)的平原地区往往已是春季即将结束的时期,可在海拔约1400米高的庐山大林寺,却是“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初春盛景。诗中后两旬“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则隐晦地表明了春天并未结束,因为在海拔很高的庐山上,春天才刚刚开始。这正是现代气候科学中早已揭示出的气候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生动写照。
现代气候学研究表明,气候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最敏感的气候要素就是温度。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麓要低近10℃。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相应的物候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延迟,所以,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在气候科学上,这一规律往往又与气候(指平地上)随纬度升高而趋向寒冷的分布规律相一致。通常,人们将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速率称为“气温的垂直梯度”,它不仅因山脉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更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
唐代诗人祖咏在《终南望余雪》一诗中写道:“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揭示了典型的融冰化雪气候效应。
夕阳西下,诗人登临雪后的终南山,一眼望去,山坡阴面一派余雪未融的景象。阳光照到高山之巅的“浮云积雪”而使山林表面映衬出“林表霁色”,诗人想到了山脚下的小城中必然出现“城中增暮寒”的结果。
从全诗意境来看,读者不难体味到“霜前冷,雪后寒”的气候规律。这种自然现象正是现代气候科学中的融冰化雪气候效应所致。
一般说来,根据气候学的热量平衡原理,地表积雪融化时必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能(山表面也同样)。由于热量大都被积雪所吸收,雪地表面及周围空气必然更加寒冷。所以,诗人预言“城中增暮寒”。这一句委实道出了气候科学规律的真谛。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诗人并不明确知道自己诗中蕴含着如此深奥的气候科学之理。
宋代诗词大家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描述了夏季杭州西湖边的一次疾风暴雨天气过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不用解读,这首诗句句都道出了凶猛的雨势,整首诗就如同现代人用摄像机所拍的影像一样,俨然一幅“凶猛暴雨,势如破竹”的写真画面。你看那天空的黑云如翻倒的墨水,虽未遮山,却也铺天盖地浸透天穹,接着就是滂沱大雨,雨点如大小珠串打入船中。与此同时,则是大风卷地而起,吹散了天空的乌云,再看那“望湖楼下”,此时已是一片汪洋。全诗描述的这一天气过程,完全与现代气象台站所观测到的实际过程相符。可见,古人对自然现象不但观察细腻,而且描述生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报纸时评版困境与思考.doc
- 报纸标题语言缩略使用及成因.doc
- 报纸版面视觉创新走向及思考.doc
- 报纸版面设计中视觉手段.doc
- 报纸社论周期和功用.doc
- 报纸版面设计美学要义.doc
- 报纸特刊设计中“头脑风暴”.doc
- 报纸经营利润下降经济学分析.doc
- 报纸编辑中美化组合与思路创新.doc
- 报纸编辑理论流变分析.doc
- day7项目七天业务受理.pdf
- 分析讲稿billy规格书pi3v312.pdf
- 成果专着氯己定chlorhexidine.pdf
- 12hm压力传感器电流输出至20 ma rexroth汇re29933.pdf
- bsc16通用故障列表-1诺基亚网络20151 bsclist of generic faults.pdf
- sigma-a9400共个aldrich安全数据表.pdf
- 专业精确里查找附件mapinfo75.pdf
- 他六个妻子1了叫六位.pdf
- 31 semi-coupled dictionary learning with applications image super resolution and photo sketch synthesis31半耦合词典学习并应用于图像超分辨率照片佐剂合成.pdf
- 英语作为二语言播客2012 esl podcast虫子啮齿动物.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