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聪,脱贫帮扶一面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银聪,脱贫帮扶一面旗

杨银聪,脱贫帮扶一面旗   一项牵动江苏如皋市的脱贫帮扶工程,因一位老党员的建议而诞生。如今该市已提前进入小康,市民有口皆碑:杨老功不可没!   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因一位老党员的帮扶,一跃进入全市奔小康的示范村。乡亲们说:杨老是我们村致富奔小康的大功臣!   一家帮扶单位,因一位老党员的参与,帮扶工作由全市倒数第3名一跃成为前5名。帮扶人员说,是杨老传经送宝为我们做出了样子。   这位老人叫杨银聪,今年93岁,住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他于1941年走上革命道路,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做过20年的区委书记、12年的县委组织部部长,1983年离休。      一条建议,    催生一项扶贫决策   2003年3月,杨老结合自己多年的帮扶实践向如皋市委提了一条建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扩大全市帮扶工作覆盖面,加快全市农村奔小康进程。杨老的一条建议催生了如皋市委、市政府的一项决策:在全市农村实施“百村万户”(三百单位帮村,万名党员帮户)脱贫帮扶工程,以此作为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这一决策出台后,如皋市拉开了长达8年的奔小康竞赛。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机关部门的党员干部,一切政策空间、一切人力资源都倾斜和服务于全市农村奔小康建设主战场。得知市委、市政府采纳建议并启动“百村万户”帮扶工程时,杨老兴奋不已,他当即给市委书记陈惠娟写了一份《我也要为“百村万户”帮扶工程做点工作》的请战书。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离休干部,我也要为这项工程添砖加瓦,力所能及地为党工作!”就在这份请战书上,市委书记郑重批示:“老党员杨银聪值得我们在任同志学习,请帮扶办公室以此为典型推动全市帮扶工作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从此,主动请缨的杨老成了如皋市“百村万户”帮扶工程督导组的总顾问。全市帮扶工作动员会后,他用20天时间跑了77个参与帮扶的部门。每到一地,他了解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措施是否落实,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还有哪些不足。他说:“顾问,顾问,就得既要顾又要问,绝不能不顾不问!”       培养典型,   贫???村成为奔小康示范村   地处革命老区的如皋市磨头镇十字桥村,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农户靠拆解废旧轮胎、编织水泥船用的钢丝网挣钱。可到了九十年代初,由于水泥船被禁止生产,钢丝网没了销路,再加上小土窑被相继拆除,用于烧窑的轮胎堆积如山,近200个从事个体作坊的农民失业,十字桥村再度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03年11月,杨银聪跟随帮扶督导组同志进入该村调查。村民脱贫无门的无奈令杨老揪心,大量资源堆在路边让杨老痛心。他在走访中发现,一个叫鞠明友的村民将废旧轮胎加工成胶粒和钢丸,效益不错。第二次进村时,杨老直奔鞠明友工厂,了解生产加工情况,鼓励其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在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杨老请村里召开现场会,会上请鞠明友介绍致富经验。在杨老的倡导下,村里组建了同业商会,由鞠明友和他的企业担当龙头,其他农户共同参与购销和加工。很快,一个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模式重新支撑起全村的轮胎加工产业,全村180多户“重新就业”。   2005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杨老又一次前往十字桥村,看到参加同业商会的农户户均收入达到5万元,数十贫困户脱贫,杨银聪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又给鞠明友和村领导出点子:围绕拆解废旧轮胎,抢抓市场空间,打组合拳,兴办胶粉厂、钢丸厂、塑胶粒子厂。半年内,全村注册了8家公司制企业,从事橡胶再生产的村民达1700余人。至此,全国1/4的废旧轮胎在这里粗加工、深加工、细加工,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2009年全村轮胎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近500万元。       动真碰硬,   帮扶不见效就换人   2007年,如皋市“百村万户”帮扶工程进入攻坚阶段,杨银聪和帮扶工程督导组同志走进磨头镇场西村。眼瞅着村里村外帮扶起色不大,杨老随即进组入户调查。老百姓一致反映:挂钩帮扶的机关干部下乡跑得少,帮扶措施不得力。杨老立即回城找到相关挂钩帮扶单位领导商量:“帮扶是一项事业,不见效果就换人”。挂钩单位当即选派得力的帮扶干部再度入村,并制定了脱贫帮扶的10项方案和26件实事。通过杨老及帮扶干部、村两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场西村半年完成了撤渡建桥、村组通达工程、常甸河改造工程,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小扶初胜,杨老一边鼓励帮扶干部再接再厉,一边盯着群众得实惠做文章。   蹲点调研,杨老发现,场西村农户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产业,但由于桑树品种老化、种植技术落后,老产业没有给农户增收,同时由于蚕茧市场价格不稳,不少农户纷纷砍桑种粮,回到传统农业的老路上。   怎么办?脱贫工作急人,小康建设催人。杨银聪组织场西村20多名干部群众驱车80多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