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
非理性表达指的是人在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感觉下意识等)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语言或者行为。①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非理性表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话语上的谩骂和情感上的泄愤。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社会中,网民往往针对热点事件发表自我看法,即使是在未弄清不明信息来源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即开始了“自我审判”。如2010年10月16日21时40分许,河北省保定市某单位实习生李启铭酒后驾车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的生活区撞倒两名女生陈某和张某后扬长而去,其中陈某不治身亡。事件发生后,迅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民针对当事人李启铭说的“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展开了铺天盖地的讨伐。新浪网友“菜头”说:“社会上就是有这样的渣滓儿子和渣滓老爹,才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平!”除了直接的“恶言相向”外,网友还将李刚父子的事迹编为口水歌、绕口令、小说、MV等形式,极尽挖苦讽刺。猫扑网还最先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的活动,参与者迅速过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见女友把命催,醉驾撞人咱不怕,李刚就是我老爸。”一位网友这样写道。或者是PS图片,丑化当事人及家属的形象,在网上广为散播。
对当事人隐私“一挖再挖”,“大爆料”引发新一轮热议。车祸发生后,网民发动人肉搜索,对于父子俩的隐私一“挖”再“挖”。案发后不久,网上便贴出了李启铭本人以及与女友的私生活照。随后,李启铭的电话号码、QQ号、车牌号码、家庭住址等真实资料被一一公布。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北大学车祸案中,网友的轮番搜索又引出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首先,另一位“被当事人”李刚被网友“人肉”出在其和儿子名下的五处具体房产,引来“贪污腐败”的质疑;其次,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的学术论著被查出涉嫌抄袭,相关部门虽未介入调查,但“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方舟子已经拿出详尽资料例证其学术造假成立;再次,河北大学学生陷入“封口门”事件,案件发生后,河北大学学生的集体沉默让网友怀疑其遭人有意“封口”。一连串的事件此起彼伏,在网??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讨论热潮。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成因
网络的匿名性特点。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加深,成为麦克卢汉所预言的真正的“地球村”。网络世界既是现实世界的反射,也区别于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特点。匿名性就是其中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进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不再是面对面,取而代之的是用独有的网络代号进行交流。而这些代号又是匿名的,即便你发表了不真实、违反社会道德的言论,也不用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受到周围人们异样的眼光甚至是谴责。这样一来,网络上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也就无从考证。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时,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假,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尤其是在发生了容易触犯“众怒”的事件时,网民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不辨真伪,随波逐流,网络舆论也容易在这样的虚假信息传播下发生错位与偏移。因此,网络的匿名性成为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得以成立的技术条件。
网络传播“把关人”的缺位。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分布着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②传统媒体中,“把关人”负责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从而保证了将要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而互联网?提供给公众一种不需经由“把关人”直接将信息通过个人信息发布平台向网络上的所有用户传播。随着信源呈几何级数的增多,即使有些消息传统媒体不进行报道,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得知,而且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由于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传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职业道德,也难保证每个人都受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很难说是真正的新闻还是无知之见,互联网中“把关人权利的削弱使那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③。
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缺位使得网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任何能引起网民兴趣的话题都能成为“聚焦事件”,然后网民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进行任意的评论、引导,很容易使舆论发生错位,出现网络“非理性表达”。
网络“非理性表达”背后的合理性
河北大学车祸案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绝不是偶然,当事人李启铭案发后喊的那句“我爸是李刚”以及其父的特殊职位才是网民关心的重点所在。2011年1月26日上午9时,李启铭案在河北省望都县法院开庭审理。虽是“公开审理”,但当许多媒体要求旁听时,却被以“法庭太小,无旁听席位”的理由“委婉”拒绝。与保定市政法委和市委宣传部达成“秘密协议”的5家媒体被允许各派一名记者参加旁听,但报道时必须采用其提供的新闻通稿。④
近几年,有关“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