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闻报道中国纸媒逐渐发展报道形式.docVIP

讣闻报道中国纸媒逐渐发展报道形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讣闻报道中国纸媒逐渐发展报道形式

讣闻报道中国纸媒逐渐发展报道形式   讣闻又称讣文、讣告,是向死者亲友或相关单位报丧所使用的通告形式。在新闻学学理定义中,讣闻报道指是新闻媒体(一般是报纸)对逝者的新闻报道,包括逝世时间、地点、逝者生平、社会贡献等内容。   在西方,讣闻报道是一种比较固定和成熟的新闻报道形式,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华盛顿邮报》就有4名专职讣闻报道记者;篇幅版面上,一般都有1~3个版不等的讣闻报道版面;报道对象不局限于社会名流、政坛要客,而是扩展到广大的社会普通民众。   与西方相比,国内讣闻报道的发展要滞后得多,从目前可考的资料来看,国内最早开创的讣闻版是2003年《楚天都市报》的“怀念”;2005年3月29日,《新京报》也开辟了讣闻版“逝者”,这可以看做是中国讣闻版起步的标志。   笔者认为,一种新闻报道文体或报道方式的发展“得益于”轰动性新闻事件的发生。2007年之后,尤其是2008年国内发生了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在对这些灾难的报道中,尤其在对“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报道过程中,中国纸媒的“讣闻报道”逐渐发展起来。   本文以国内媒体对“迈克尔?杰克逊逝世”的讣闻报道为由头,探讨中国纸媒的讣闻报道如何逐渐成熟发展起来。      “杰克逊逝世”:中国纸媒西方式的讣闻报道      杰克逊的逝世轰动了全球媒体,对他逝世的“讣闻报道”充斥了从报纸、广播到电视、网络的所有媒体。国内媒体对他的逝世同样反应强烈。   2009年6月27日,在杰克逊逝世第二天,《新京报》辟出两个版悼念这位“流行歌王”。在文体写作上,每一篇都是非常成熟的讣闻报道,比如,《地球上,不再有让人战栗的传奇》。这篇报道,打破了传统的介绍生平、歌功颂德的悼念套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人物特写”的方式,从四个方面“权势流行音乐之王”、“影响 新马丁?路德?金”、“形象最有争议的明星”、“心理没安全感的偶像”对他的一生做了全面而立体的评价,不仅歌功颂德,而且指摘弊病,不仅“品得”,还“评失”。   2009年7月2日,《南方周末》刊载的一篇讣闻报道――《迈克尔?杰克逊 米高?积逊 麦可?杰克森――MJ在中国》,也采用风格新颖的叙事方???,阐述这位逝世歌王生前与中国北京、香港、台北的渊源,用提问题的方式――那么,16年前呢?4万人的体育馆,你有吗?1500万美元,给得起吗?请问我可以见自己的儿子吗?――表述杰克逊留给我们的遗憾。   中国纸媒讣闻报道成熟规范的特点同样也在对“罗京逝世”的报道中体现出来。以2009年6月6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的题为《一代国嘴去 天来不复闻》为例。这篇悼念罗京的讣闻报道,有两个特点,开头只是很短的几句介绍罗京的逝世时间和生平,这与传统的长篇介绍逝者生平的报道明显不同;正文也突破长篇大论地歌功颂德的套路,而是“点化”细节:央视通知主持人素装出镜、病情五天前突然恶化、逾600人到灵堂追思。写作方式也别具一格。      “5?12汶川大地震”:讣闻报道逐渐发展的标志和转折      中国纸媒在报道中所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成熟性,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讣闻报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使国内媒体迎来了灾难报道年。   《南方都市报》在地震发生7天后,分别做了《学?殇》、《震?恸》、《七日祭》等,祭奠地震中受难的同胞。   《南方周末》在地震发生三天后刊发了“地震号外”,祭奠受难同胞,之后在2008年5月29日发行的报纸中,刊发了一系列受难同胞的讣闻报道,比如,《汶川的孩子,笑容留在照片上》、《泪水流尽――给四川大地震死去的孩子》、《你将铭刻我的人生》等等。   这些报道较之前传统的讣闻报道,表现得更为规范和成熟。   在报道方式和模式上,第一,大量运用图片来表达哀思。在《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刊登的一篇题为《汶川的孩子,笑容留在照片上》报道中,用了6幅照片。以这种报道模式祭奠在灾难中死去的生命,意味深长;第二,语言风格不流于宣传介绍,多用抒情性、叙述性语言,或表达深切哀思,或叙述动人故事。比如,2008年5月21日“南方都市报”一篇题为《向峨:走的七成是孩子》报道中,有一段文字情感悲切――   “公元2008年5月12日,天灾降临人间,毁我向峨,毁我美丽校园,夺我近400师生生命。昔日辛勤学子,未来国家栋梁,就这样悄然离去。群山低首、江河垂泪,万物呜咽。”   在报道对象上,不再局限于社会名流和政坛名人,而是涉及到普通人。2005年4月15日《南方都市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悠悠83载寂寞24年》的普通人的讣闻报道,但当时类似的报道在国内纸媒实属“凤毛麟角”。但国内纸媒对汶川大地震中死亡的讣闻报道,多是把报道对象聚焦到遇难的普通人,《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庄慎之认为,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