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

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   不做“江湖菜”:不办少儿不宜的报纸      近年来,随着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少都市报竞相把社会新闻作为争夺读者眼球的主打内容,呈现“红黄灰”趋势:所谓“红”就是集中报道暴力伤害等事件;“黄”就是对一些涉及性的信息津津乐道;“灰”就是在报道中宣扬一些消极的价值观、道德观。姜春勇将此喻为“江湖菜”――    “江湖菜因为麻辣,能给人一时快感,但它有弱点,一是过度刺激,二是缺乏持久性,三是卫生状况可能不达标。因此江湖菜往往寿命不长,三五年就消失了。同理,我们办报纸如果只靠所谓猛料抢眼球,可能会引起一时关注,但不是长久之计,都市报必须转型回归主流价值,才是正道。”    那么什么是主流价值呢?“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氛围,把媒体的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理性办报、平和传播,弘扬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姜春勇将它概括为“责任传媒”。    然而不做江湖菜,你又能给读者端出什么菜呢?姜春勇感触最深的是在一次例行调查中,一位读者激动地说:晚报,千万不能办成少儿不宜的报纸啊!    于是他向编委会提出,以社区新闻为突破口,用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强大感染力,打造绿色新闻。这一提议得到编委会特别是总编辑石刚的支持。2005年11月,晚报社区新闻部成立,“我们每天用3个版,即新闻故事、社区邻里、社区谈资对社区新闻进行强化。开办之初,姜总就对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用报道共铸和谐社会,用真情抚慰读者心灵。”社区部主任廖伟说。    虽然讲责任有时意味着寂寞,但时间能证明一切。    3年过去了,社区新闻闯出一条新路子:“新闻故事”成为晚报的拳头产品的,每天用一个版报道一个普通市民的感人故事,目前已刊发近700篇,许多稿件在全国反响强烈,如《山村教师下井挖煤资助贫困生》、《山洪袭来,农民舍亲勇救邻家女》、《一个八岁女孩撑起一个家》(讲述小女孩倪东艳坚强生活的故事,刊登后她收到十多万元捐款,并被评为重庆市2006年感动人物)、《爱情天梯》(讲述一对男女为追求爱情隐居深山半个世纪的故事,夫妻俩入选“中国十大经典爱情”)、《绝症之家的美丽谎言》(讲述一对夫妻相互支撑走过生命最后阶段的故事)等,这些普通人的命运让读者受到心灵震撼,“新闻故事”也荣获2006年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优秀栏目奖。    社区部开办的“社区邻里”(用新鲜活泼的小故事表现邻里新风尚),“小区论坛”(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都市麻辣烫”(抨击不良陋习)、“怀念”(讣闻,表达对生命的尊重)等,因贴近市民而受到欢迎。200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到重庆考察时,对重庆晚报的社区新闻作出充分肯定,“贴近老百姓,体现人文关怀就要这么做,重庆晚报有亮点,要好好总结。”随即,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来渝集中宣传重庆晚报的经验。    突破口打开了,姜春勇又对时政新闻部作出要求:交通、城建新闻要进现场,医疗卫生要进病房,教育新闻要进学校班级,环保新闻要进家庭。都市新闻部的“曝光江湖骗局”则以“揭露骗局,警示市民”为定位,兼具可读性和服务性,“走进急诊室”、“法案关注”、“法案故事”、“关注城市文脉”、“第一现场”等20多个常设栏目,既有个性特色,又有较强的服务性,得到读者认可。“公信力是一篇篇稿子累计起来的,是一个艰苦过程,但必须坚持下去。”姜春勇说。       提升文化内涵:一份追求责任的情怀       当“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成为坊间笑谈时,姜春勇对都市报应该具备的文化品格却有独到见解,“媒体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怎么可能不讲文化?当然,它不是狭义的文化,而是人们如何对待生活,对待社会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它的传播是平和的,表现为自信、成熟与理性。”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姜春勇和同志们一起推出了《一场战争与一座城市》系列报道47篇,寻找到一批战场英雄和平民好汉;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他力主派出5名记者重走长征路,从江西到陕北,发回30余篇报道,并集结成《重走长征山地》一书,8千册销售一空;在深入开展重庆人文精神大讨论时,他主持了《四城对话》,派记者分赴京、津、沪、穗,就四地人文历史、精神风貌与重庆进行深入交流;在重庆直辖10周年之际,他又主持推出《直辖十周年3?14特刊:下一个中国热词》,提出一座城市的崛起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观点;在首个农民工日里,他策划了体验报道《我在城里挺好的――讲述农民工的故事》和《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农民工》;当10万民工远赴新疆摘棉花后,他力排众议遣记者万里追踪入疆,深入现场发回一组报道及问题调查,得到原市委书记汪洋的重视和批示。    “这些报道均具文化内涵。”姜春勇强调,“请注意,我们倡导的文化体现在新闻上,就是一种责任感,一份人文情怀,以及对普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