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真心”“用心”和“苦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者“真心”“用心”和“苦心”

记者“真心”“用心”和“苦心”   早在几年前,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先生就曾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着对“三农”关注缺失的问题。他说,中国十二亿人口,九亿是农民,但是真正服务农民的媒体很少,媒体有关“三农”的报道分量很轻,篇幅有限。做好“三农”工作,离不开“三农”报道。做好“三农”报道,需要提高报道数量,还需改进报道质量。近日,有幸阅读了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訾红旗先生的新闻报道集《农事沧桑》一书,感到收获很多。作者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长期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之一,前后从事“三农”报道二十余年之久。在二十年如一日的新闻实践中,作者从未停止步伐,常年奔走在中原大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聚焦“三农”的方方面面,记录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透过该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事“三农”报道的“真心”、“用心”和“苦心”。   有一颗“真心”。从新闻体裁看,该书既有消息、评论,又有通讯和深度调研报道。从报道方式看,既有日常报道,又有重大配合性、战役性报道;从表现内容看,既有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性报道,又有关于农民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的生活报道。全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但都是围绕“三农”主题展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三农”情结和深厚的爱农情怀。通读全书,看得出作者有一颗赤诚的爱农之心。他是捧着这颗“真心”,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从事“三农”报道工作的。正如他在后序中所说:“由于自己出身农门,对‘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天然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因此每年的春种夏收、防汛抗旱,我都会来到报道的第一线:接到加重农民负担的举报,我会排除一切干扰为农民鼓与呼;当发现新农村建设有了起色,我会走村串户,与农民一起分享发展的喜悦……正是因为对‘三农’问题的关心和热爱,20年间,我基本走访了河南100多个市县,也结交了很多基层干部和农民兄弟。”正是因为这颗“真心”,作者才能够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怕吃苦、不怕重担,写出一篇篇受到读者好评的精品力作来。比如《看看农民的钱袋子???、《农民收入增速为何连年下降》等深度调研报道,还有《四个文盲办学校》、《电脑种菜》、《万北农家无围墙》等主题鲜活的农村民生报道。正是因为这颗“真心”,作者写新闻才能够总是立场鲜明,视角独特;总是能够从农民角度出发,把别人看来习以为常的“小问题”写成深入农民心坎里的“大文章”来,比如《瓜农何时不进城》一文,针对农民进城卖瓜难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提出党和政府应该重视农业小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市场如何衔接这一重大问题。再比如《“反哺农村”不妨从稳定农资价格入手》一文,不仅反映了农民的诉求,而且提出了支农惠农的好思路。   肯于“用心”。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用“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一语,称赞大画家曹霸画马的匠心独运。入选本书的每一篇作品,部堪称精品佳作,同样体现了作者新闻写作“意匠惨淡经营中”的精品意识。第一部分消息,主题突出,内容简要。第三部分新闻评论,观点鲜明,角度创新,读后令人深思。第四部分调研报道,题材重大、深刻,报道深入独到。最值得称赞的是第二部分现场新闻与通讯。该部分的每一篇报道都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极富现场感,极具可读性,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新闻写作风格。例如《粮农争夸政策好》这篇消息,有这样一个片段:“王行庄村的赵连军刚卖过粮食。他光着双脚,不紧不慢地走到一片树荫下,就地一坐,把手里的两捆钱又清点一遍。看着他那得意样儿,记者走过去问:‘今天卖了不少钱吧!’‘才两千多块,比起俺的邻居来,这还是少的!’赵连军答道。记者又问:‘比市场价呢?’赵连军拿起一根树枝,一边在地上划,一边给记者算账:‘现在市场价五毛多一斤,而粮管所按一斤六毛八分收,要高出市场价近两毛,国家这样为农民着想,俺咋不高兴呀!’”这个片段将粮农卖粮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生动传神,淋漓尽致。对采访对象赵连军的描写具体入微,生动细致:“光着双脚”的形象真实自然,“不紧不慢”一词逼真形象,且富有味道,准确地写出了他卖粮后的踏实心理,“就地一坐”这个细节性动作则传神地表现出了他卖粮后的快乐心情。整篇新闻读来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诸如此类生动活泼的新闻,在第二部分现场新闻与通讯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大米富原阳》、《麦田未开镰 小麦已卖完》、《农民心坎上的小红屋》、《教授春来梨花桥》等作品,不仅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而且极富表现力、感染力,把农民生活的细节和农民的精神风貌展现得细致入微、生动活泼。能做到这一点,是与作者肯于“用心”,善于雕琢,追求卓越的新闻精品意识分不开的。作者有很强的历史感,具有新闻精品意识,善于打磨作品。因此,书中新闻作品的标题、结构和语言,都精益求精,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下得“苦心”。阅读该书,不能不令人感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