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新闻记者要加强传统文化修养
论新闻记者要加强传统文化修养
“文化”一词,眼下在中国是个时髦的字眼儿。连宋丹丹演的小品人物“白云”在“黑土”不懂得“暗送秋波”的“秋波”是“秋天的菠菜”时,也责怪他说:“怎么那么没文化呢!”
可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使我们得到一个认识:越是提倡的、期盼的,就越是现实中缺乏的。时髦的东西,是人们标榜的、炫耀的,细究起来,也是现实生活中缺乏的。如今,人们动不动就把“文化”挂在嘴边,动不动就给自己标榜的东西贴上“文化”的标签,正说明文化的缺失。文化的缺失闹出了许多笑话。以致我们清华大学的校长在接待台湾国民党领导人来访时也在文化问题上丢了颜面。下面是我从网上下载的几段文字:
连战先生一访问大陆,大陆的重点大学校长们的“汉语”水平算彻底漏了底。2006年4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授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中,在连战先生发表了激情洋溢、博古通今、慷慨激昂的演讲后,厦门大学请连战先生题字,连战先生挥笔疾书,题下了“泱泱大学止至善 巍巍黉宫立东南”;结果我们厦门大学的朱崇实校长当场念成了“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皇)宫立东南”。将“黉宫”二字念成了“皇宫”,台下还一片赞叹声。(黉,音“宏”。“黉门”,古代称学校。如:黉门学子。)
又想起一年前访问大陆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内容是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kuà)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顾校长念到“侉离分裂力谁任”后,就被“侉”字卡住了,后经人提醒才得以圆场,引得学生们笑声连连,相当尴尬。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欢迎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欢迎词中,有“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借天气抒发情感的话,纪校长显然犯了常识性错误。“七月流火”出自国学入门典籍《诗经》,确切意义是“天要凉了”,而不是形容“天真热”。
作者说,所有这些“丑事”在他看来“一点也不丑,太正常了。中国汉字六万多,谁能都认识?就是最小???字典上收录的那些字,谁又能都认识?”这话我就不赞成。这倒不是说上述几个字,我不会念错(但我保证不会全念错)。同时,我要郑重声明:我与朱崇实、顾秉林、纪宝成不同,我不是上述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我若出现上述错误,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会有他们那么大。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总是和他们作为国内名牌大学校长的身份、地位不符吧!他们读错字,和以往我们的老领导、老首长读错字也不同。我过去的那些老领导、老首长,也有读错字、闹笑话的,大家听了一笑了之。因为他们多是工农干部出身,当年没有条件接受文化教育。要是解放以前的大学校长出现上述错误,一旦被报纸披露出来,“校长”的位子能不能坐下去,我不敢设想。我们这些国内知名大学的校长,他们出来接待台湾来的政党领袖,不仅仅代表他们个人,还代表学校和国家。这除了说明他们自身的学养不够、名不副实之外,还说明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水平是多么不堪。从这个层面上说,他们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
我们新闻队伍从事的是“社会科学”,多是文科的底子。在社会总体教育水平让人唏嘘的大背景下,在社会风气相当浮躁的现实情况下,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是我们往往是“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许多事情上已经是数典忘祖了,还浑然不觉。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曾说过,新闻学是“事儿学”。新闻报道,似乎只要把事情说囫囵就可以了,但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新闻报道的这个特点,使得一些不求进取的人却也能在新闻界长期混下去。我曾说过:对同一个事件的报道,就像“同题作文”。在作为新闻的要素都齐全的情况下,就要比表达,看谁的作品有文采,谁的作品信息含量大,谁的文章结构巧妙、逻辑严密,谁的语言准确、形象、有张力。这一比,就比出了高低。犹如同为女人,鼻子眼睛胳膊腿都不缺,但西施之妍与东施之媸却有天壤之别。美得不得了,增一分则太长,损一分则太短;丑得也让人受不了,看一眼都令人作呕,好像能折人的阳寿。这是什么原因?总体上说,我以为,还是文化水平不同所造成的。
文化是什么?台湾的名作家龙应台女士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她的举手投足,她的一颦一笑,她的整体气质。”文化这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可以随时随地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甚至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中流溢出来,形成一个人的气质和魅力。更何况,我们做记者的,要把自己的认识形诸文字,就更不可能不受文化水平的制约了。所以,做一个一般的记者天天写个“豆腐块”、写个“本报讯”容易,但要写出令人感动、让人记住、耐人寻味的东西来就很不容易,那是要见功底的啊。古人说:作诗火急追亡逋(音“不”),清景一失后难摹(音“末”)。我们的新闻工作时间性很强,要赶写稿件,容不得拖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