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T对霉菌性上颌窦炎诊断价值
CT对霉菌性上颌窦炎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对霉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整理2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霉菌性上颌窦炎并总结分析。 结果 23例患者中9例上颌窦内完全充填软组织密度影,17例可见钙化灶,4例可见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 结论 霉菌性上颌窦炎有特异性的CT表现,CT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关键词] 霉菌病;上颌窦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765.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099-02
霉菌性上颌窦炎作为副鼻窦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相对少见,随着近年来CT诊断在副鼻窦疾病的普及与应用,对于霉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现整理我院2005~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上颌窦炎23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3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 7例;年龄17~65岁,平均42岁。病史6个月~1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15例、涕中带血8例、流浓涕13例、头痛9例及面部胀痛11例。查体见鼻道内干酪样分泌物17例、鼻息肉8例,鼻中隔偏曲10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CT/e螺旋CT对全部患者行副鼻窦轴位扫描,扫描条件为120 kV,130 mA,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 mm,其中3例加扫冠状位,扫描条件为120 kV,180 mA,层厚和层间距均为2 mm,分别以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
2 结果
2.1 CT表现
23例患者中1例为双侧发病,其余均为单侧发病;14例病灶呈软组织肿块突入窦腔,9例上颌窦内完全充填软组织密度影,17例可见钙化灶,钙化灶形态多样(5例为团块样,3例为线样,6例为沙粒样,3例为不规则形),见封三图4~7。4例可见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5例分别累及筛窦和蝶窦。各种X线征象统计见表1。其中18例诊断为霉菌性上颌窦炎,1例诊断为普通上颌窦炎,4例CT诊断为上颌窦癌。
表1 23例上颌窦炎各种X线征象
2.2手术及病理
患者行柯陆(Caldwell-Lue)手术11例、功能性鼻窦内镜(FESS)手术12例,术中病变呈干酪样组织、黑色团块及黄色脓液。术后病理证实为曲霉菌感染22例,1例为毛霉菌。
3 讨论
3.1 病因
霉菌性上颌窦炎是各种原因引起鼻腔、鼻窦引流不畅(如窦口狭窄、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使霉菌在窦腔内滞留,其中的低氧、低pH值环境为霉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过多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更易发生霉菌感染。②抗肿瘤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患者本身的免疫力下降,均使霉菌获得了更多的感染机会。③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体内环境改变,酸碱度失调。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如HIV等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1]。本组患者中7例为结核病患者,其中3例正在服用抗结核药物,4例为糖尿病患者,1例为乙肝患者。11例无明显诱因,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3.1 病理及临床
霉菌性上颌窦炎临床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以往多根据是否有骨质破坏来区别,但是其他原因如鼻息肉及动脉栓塞也可引起骨质吸收,因此现在多从病理组织学上来加以区分,真菌侵入窦黏膜或黏膜下的血管、骨质为侵袭性,真菌未侵入窦黏膜,仅表现为慢性炎症者为非侵袭性[2]。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又分为急性爆发性和慢性。其中非侵袭性占90%以上,多为曲霉菌感染,病变局限于鼻旁窦的黏膜,产生化脓性炎症,侵袭性多为毛霉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病变发展快,可向眶内和颅内扩展,引起眶内和颅内并发症[3]。全身症状为头痛、发热、面部可有肿胀,鼻中隔坏死、穿孔。局部症状为鼻塞、流涕、涕中带血,抗生素治疗无效。下鼻甲坏死结痂,累及眼部可致眼球突出,眶后疼痛。波及颅内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3.2 CT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CT因其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较传统X线检查有明显优势,已经逐步取代X线平片成为副鼻窦检查的常规手段,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分布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分析本组23例患者的CT表现,结合文献报道,总结特征性CT表现如下:①女性在本病有较高的发病率,本组患者中女性达17例,占74%。②上颌窦腔内完全充填软组织密度影,部分可引起窦壁骨质吸收破坏。大多数慢性上颌窦炎患者仅表现为局部窦腔黏膜增厚,而霉菌性上颌窦炎因霉菌侵入黏膜后,菌丝形成“曲菌球”,堵塞窦腔开口,软组织较易充填整个窦腔,压迫窦壁使骨质变薄,吸收。③钙盐沉积形成钙化影像。钙化是霉菌丝坏死后磷酸盐及重金属沉积所致,钙化斑块形态多样,有团块样、线样、沙粒样等[4]。本组15例有钙化征象,占62.5%,可认为是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