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AX 巨幕中国战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X-MAX 巨幕中国战场

X-MAX 巨幕中国战场   2012年4月,“中国巨幕”在合肥中影国际影城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这套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技术格式”电影放映系统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打破了加拿大IMAX公司在我国巨幕市场的垄断,一场关于巨幕的战争将在中国彻底爆发。   何海峰的办公室显得空荡荡的,靠墙的书柜里一本书都没有。“公司去年11月才开办,今年过完春节才搬过来。”他是这家名为“中影数字巨幕”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刚刚在合肥推出了首块正式投入商业使用的“中国巨幕”,宣称此举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技术格式”电影放映系统进入商业运营阶段,同时打破IMAX在中国巨幕市场的垄断。   按照何海峰的计划,中国巨幕将在年内达到15块,“3年100块也是有可能的”。而作为中国巨幕试图抢滩的对手,目前,国内有IMAX标准银幕的影厅共75个,业内人士估计,到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的IMAX影厅数量也将突破100家。   从《阿凡达》开始,巨大银幕在中国的发展似乎已经进入了加速度爆发的阶段。但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公司进入市场,快速抢滩。除去中国巨幕和IMAX,万达等院线也将推出自己的品牌巨幕。大电影的市场究竟能发展到多大?市场将给予回答。   《阿凡达》的启示   2004年2月20日,中国内地首家商业化运作的IMAX巨幕影院在上海和平影都正式落成开张揖客。但中国的影迷们真正认识巨幕则是在五年之后,因为《阿凡达》。这部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鸿篇巨制让人们知道了IMAX影院的存在。   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IMAX公司宣称,“最宽广的视野、最清晰逼真的图像、最震撼的音效、最身临其境的感受——IMAX体验代表电影终极体验。”   在《阿凡达》之前,巨大的宽屏幕似乎有点超前,因为没什么电影是必须要在IMAX上观看的,连续几年都只有三四部IMAX电影可放,影厅方面老是片荒。率先尝试的上海和平影都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高昂的价格并未换来相应的回报。因此,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IMAX这一概念只存在于极少数城市的科技馆、少年宫中,扮演着科普推广的角色。   IMAX公司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葛尔方访华期间经常以《大战外星人》的IMAX票房来鼓舞人心,在北美票房排行前15名的电影院里,前14名都有IMAX银幕;在台湾平均每块IMAX银幕的票房是一般银幕的9倍,其中台北的两块商业IMAX银幕票房占全台北总票房的50%。   但上海和平影都的总经理王伯政曾对媒体表示:“放映IMAX版是要有票房保本指标的,完不成指标不能分成,还要赔钱。《大战外星人》就没完成指标。”   《阿凡达》的出现突然扭转了这个局面。为了一张IMAX 的3D版《阿凡达》,影迷开始疯狂排队,在寒风中像春运买火车票那样高强度、恐怖式地排队。   中影作为《阿凡达》的引进方也被这种近乎失控的火爆效果所震动。当时的一条新闻是,东莞万达影城在放映IMAX版的《阿凡达》正片过程中,出现了声音和画面不同步的现象,而后暂停播放,在场的近500名观众情绪激动,要求影院退票并进行赔偿,影院经理两次给观众下跪道歉以示安抚。   “看过《阿凡达》之后,认为是大票房的片子。大到什么程度,没把握。没想到放映之后一鸣惊人,一发不可收拾,”何海峰回忆道,但也正因为此,中影决定上马巨幕的研发项目。   事实上10多年前,何海峰就在美国看过IMAX,当时就被三倍于普通银幕的尺寸震撼到。“那时候巨幕是什么概念呢?去美国大峡谷,旅游胜地,进去以后,先带去电影厅,这是第一站。”当时IMAX因为胶片拍摄的巨大成本,内容以科普短片为主,但也已经体现出了可让观众身临其境的逼真观感。   电影作为奇观的艺术,吸引人们走入影院靠的就是这种强大的声画效果。但何海峰知道,东西再好,当时的中国也学不来。“在胶片时代,IMAX的设备、拍摄成本都很大。只能搞10来分钟的东西。美国人都不行,中国人则更不行,天方夜谭。但进入数字时代,我们觉得这有可能了。”   数字时代的模仿者   “当时就是觉得把小的搞大,把声音搞复杂,搞得更丰富。当时就这么想的,中国巨幕,在数字时代是有可能的。”何海峰如此概述最初对中国巨幕项目的理解。   中影有自己的影院,在集成普通银幕上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何海峰以前所在的中影珠海公司,就做放映产品,和国外的设备公司都有联系,可以购买到哈格尼斯的银幕,以及被称作世界上最亮放映机的巴可DP2K-32B。   尽管在一些人看来,数字IMAX本身就是IMAX公司自我流放的次品,而且IMAX除了最后的放映终端,还有一系列的拍摄、制作要求,这都是中国巨幕所不具备的。但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从终端模仿是一个简便路径。   牵头研发中国巨幕的中国电影科研所所长杨雪培援引《现代电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