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应用.docVIP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应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应用   摘要:中医“治未病”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养生、康复及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三个主要方面,对临证辨证论治老年疾病,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老年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34-0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在我国人口比例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病的防治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中医对于老年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主要的为“治未病”理论。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痰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正是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要旨。   1 “治未病”的概念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中“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 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三个主要方面[1]。   1.1 未病先防: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内经》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内在原因的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恰如其分地为“治未病”思想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现在我们对-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乙型肝炎、脑脊髓灰质炎等在婴幼儿时期便接种疫苗,防患于未然,使各种传染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有效地保障了人类的健康,使人的寿命及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是未病先防思想在现代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1.2 有病早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提示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说明经络开始受邪,应当趁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即及早治疗;四肢刚刚感觉重着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如头目眩晕, 大拇指或次指麻木, 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又如癌症已发,早诊早治,防止癌症的复发、转移。   1.3 已病防变: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后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各种疾病的传变,大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各自规律,系统采取措施,截断传变的途径,是防变防笃的有效方法。张仲景对疾病的传变有卓越的预见性,常以一脉一症之征,测知病情是否传变,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已病防变思想的重要体现,其精神实质在于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机体正气弱,正不胜邪者,及时扶正抗邪,截断病势传变,以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疾病的传变。   2 “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的体现   《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人体经历了生命最旺盛时期之后,人至中年精气开始逐渐衰减,年愈长而精益消。因此体弱,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成为老年人最基本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由于精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导致了气血津液代谢的紊乱,阴阳平衡能力失调,因此诸病丛生。由此可知,顾本护精,扶助正气,兼祛外邪,达到阴平阳秘,实为老年病防治中的要点。   2.1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道常见的慢性炎症,临床以长期顽固性咳嗽、咳痰或伴喘息等为主要症状,我国50岁以上者患病率达到15%以上[2]。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之“咳嗽”、“喘证”范畴。   《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肺主气,外合皮毛,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因此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内经》云:“……故治风者,不是无以驱之,而是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驱之”。因此,就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而言,在于日常益气固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另外,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