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管理第三节 食物中毒及预防PPT
第三节 食物中毒及预防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1 概念 摄入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2 特征:
(1)潜伏期短,发病突然,时间集中;
(2)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3)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
(4)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采取措施后控制快。;我国2004年食物中毒简况;;;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概述;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发病率高(2)好发季节:夏秋季
(3)好发食品:动物性食品为主,如肉鱼奶蛋及制品(4) 群体暴发
2.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中毒发生原因:食品被致病性细菌污染,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毒,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
(1)影响病原物污染的因素
(2)影响病原物增殖的因素
(3)影响病原物残存的因素; 3.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制
(1)感染型:病原菌靠其侵袭力附着在肠粘膜或侵袭入粘膜下层,引起粘膜充血、白细胞侵润、水肿、渗出等炎症变化。病原菌侵袭入粘膜固有层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杀灭,释放内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2)毒素型:细菌外毒素刺激肠上皮细胞,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升高,激活有关酶系统,改变细胞分泌功能,Cl-分泌亢进,抑制肠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吸收,导致腹泻。
(3)混合型:活菌与毒素同时作用。;二、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3)中毒机制 污染食物
消化道
肠道淋巴组织 小肠粘膜繁殖
肠系膜淋巴结
血液 网状内皮系统 炎症
内毒素
菌血症 发热 腹泻;(4)临床表现:
多为急性胃肠炎型: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头晕、头痛、寒战、冷汗、全身无力,呕吐,腹痛,腹泻(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发热,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
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三、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二) 中毒症状及发生原因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急性胃肠炎型、过敏型和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类型临床表现的混合型。 急性胃肠炎型有两种发病机理:即由大量活菌引起的感染型急性胃肠炎和由变形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引起的毒素型急性胃肠炎。过敏性组胺中毒是由于莫根氏变形杆菌具有脱羧酶,可使组氨酸脱羧形成组胺而引起组胺中毒。 ; (三) 引起中毒的食品与污染途径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熟肉类、熟内脏、熟蛋品、水产品等,豆制品、凉拌菜、剩饭、和病死的家畜肉也引起过中毒。
食物中的变形杆菌主要来自外界的污染。变形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污水和动植物中都可检出。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也常有存在,食品受污染的机会很多。生的肉类和内脏带菌率较高,往往是污染源,在烹调过程中,生熟交叉污染,处理生熟食品的工具容器未严格分开使用,使熟食品受到重复污染(熟后污染),或者操作人员不讲卫生,通过手污染食品。被污染的食品,在20℃以上放置较长时间,使变形杆菌大量繁殖,食用前又未经再次加热,则极易引起食物中毒。;四、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2)流行特点:沿海多发,夏秋季多发
中毒食物:海产品及盐滞食品
(3)中毒机制:与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相同;所产耐热性溶血毒素可引起肠炎,但不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4)临床表现: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有三种类型,即毒素型、感染型和混合型急性胃肠炎。毒素型中毒是副溶血性弧菌产生的类似霍乱毒素的肠毒素引起的;感染型中毒是由于大量活菌侵入造成的;混合型中毒则是由于上述两种类型的协同作用所致。
潜伏期11~18 小时,最短4~6小时,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典型有洗肉水样血水便,无里急后重,有发热,37.7—39.5℃,病程一般1~3天,预后良好;五、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3)流行特点:中毒多发生在3-9月
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 畜禽肉、蛋、生牛奶和奶制品、鲜榨果汁及蔬菜
(4)临床表现:
肠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