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等教育学系列讲座之一PPT
高等学校教职工岗前培训;
主讲人:陶美重
027taomzh@mail.hzau.edu.cn
;基本结构——三个部分+;第二部分(第十章至第十五章):大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工作;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大学教学特点与教学改革——大学教学基本理论。(第四讲——第六讲)
第三部分(第八、十六、十七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高等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第七讲——第八讲);学习参考资料;第一讲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 我国高等教育概况;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项古老的社会事业,源远流长。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教育,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教育实践的深入,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当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这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区别以及构成教育的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我国东汉时期的学者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就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是对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观念,认为教育是“人的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程。
◆英国斯宾塞则认为教育应该“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同时期待他们产生某些积极(有效)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心理???源论 ●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法国19世纪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的,它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教育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于人类社会范围之外,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广泛存在于动物界。
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也论述:“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教育“是扎根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心理起源论——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孟禄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原始社会没有学校和教材,人们进行经验传递的惟一方式就是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因而教育起源于儿童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模仿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过程。;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教育起源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现象。 社会性; 永恒性;(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永恒的社会现象) 历史性; 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 ; 教育起源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现象。 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散的,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都属于教育现象的范围。;教育的发展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原始社会:没有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教育活动表现为: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直接同一,融为一体;教育内容和方法十分简单,言传身教和模仿(上行下效、口耳相授)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奴隶社会:教育发展到奴隶社会就相对地独立出来,出现了最早时期的学校。 最早时期的学校:如我国在夏朝出现的庠、序、校等专门的教育机构,这是学校最早的模式。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朱熹注:“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广州数控GSK980TB3系列使用手册.pdf
- (热门!)最新版的比亚迪供应商审核自查表(可编辑!).docx VIP
- QJ300-12N钱江闪300维修手册(24.7.16).pdf VIP
- 一消《消防安全案例分析》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第2套).pdf VIP
- (完整word版)内科护理学第五版目录.pptx
- 3.1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课件)地理商务星球版2025八年级上册.pptx
- 动力电池产品介绍.pptx VIP
- 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常规.pptx VIP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国开电大《机械制图》形考任务1-4 参考答案.pdf VIP
- 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现状及前景展望.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