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之关系研究.docVIP

课程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之关系研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程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之关系研究

课程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之关系研究   近年来,关于学生“高分低能”“思维发展受阻”等方面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关注课程本体论价值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转变对改变以往工具论价值一统天下的局面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但这类主张更多的是一些口号式的观点,并未阐述如何在把握课程的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也没有考虑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新课改以来,受所谓“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学者和一线教师对课程“本体论价值”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工具论价值”的关注,他们认为,课程应该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融入生命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这些内容属于“本体论价值”的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以实用性为主的“工具论价值”,例如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则应居于次要地位,甚至不在课程的关注范围之内。这类主张中体现出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的实现被认为是两个相互独立和封闭的不同领域,二是本体论价值重于工具论价值,需要“优先发展”。对这两种不同于以往教学观念的倾向,我们需要认真进行分析。   一、本体论价值与工具论价值是否相互独立?   关于课程的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争。在夸美纽斯以后,由于启蒙思想开始传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就开始形成潮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主张教授实用学科,二是认为感觉是一切认识的来源,这是“实质教育”的主张。但是由于自然主义理论本身的固有缺陷,它无法回答“如何通过感觉经验实现认识的完成”这一问题,因此“形式”依然具有生命力,而教育就需要对这些“形式”的东西进行加工,促进悟性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而非积累实用性的学科知识,这是“形式教育”的主张。教育思想发展到赫尔巴特之后,开始出现试图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相融合的尝试。赫尔巴特一方面拥护古典主义学校及其课程,因而被列入形式教育派[1];另一方面又反对官能心理学,主张重视课程和教材,分科教育由他开始确立并逐渐成为主流,这又体现了实质教育论的思想。在赫尔巴特之后,苏联教育学,杜威、克伯屈等人的新教育运动试图克服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自的片面性,但都未能在实质上取得突破,尤其是杜威对分科教学的批判虽然深刻,但可操作性不强,因而分科教学在各个国家一直被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至今。   当前我国仍然采用的是分科教育的体系。由于分科教学沿袭的是“实质教育论”的路子,因而任何一个学科的存在,其初衷都在于追求该学科的“实质性”价值,即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因此离开工具性而谈本体论,本身就不符合分科教学的最基本理念。   例如,学生的思维发展固然重要,但“思维教学与内容教学能否统一”这一疑问之所以出现[2],前提就在于学生的思维和“工具性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内容是对立的。有学者借用杜威的观点,在对现有教学进行批判的时候,将问题根源归结于传统教学“混淆了思维过程的逻辑和思维结果的逻辑”[2],并由此推断传统教学成为学生思维的屠宰场。但这一批判忽视了杜威对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之间必然关系的认识:“实在令人吃惊,两个对立的教育派别都忽视了思维的实际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3]。杜威所说的思维结果,其实就是指的教学内容,即“工具论价值”所追求的、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真正的思维必然以认识到新的价值而告终”[3]。因此,在杜威看来,所谓发展思维,说到底,最核心的意义在于认识到新的价值,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的丰富、观念的完善,等等,这些当然都属于工具论价值的范畴。抛弃“工具性”的东西而空谈思维,思维将陷入“无思维对象”的境地。   又例如,道德品质当然也很重要,但道德品质能不依赖于知识、技能、本事、文化意识等“工具的”“实用的”东西就能养成吗?赫尔巴特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把道德看得无比重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道德”[4],但他并不因为道德的重要而撇开教学的工具论价值而孤立地谈道德的养成。恰恰相反,他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4];“最初的智力活动安排得越少,对德行的培养也就越少,特别是考虑不到德行培养可能具有的多样性。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4]。可见,所谓道德养成的“本体论意义”,必须建立在智力活动、认知获取等“工具论意义”的基础之上。没有“工具论价值”,道德这一“本体论价值”也就失去了根基。   二、本体论价值与工具论价值孰轻孰重?   当前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本体论价值反复强调和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容易让人以为本体论价值是更“高”的、更“重要”的课程价值,因而淡化甚至否定课程的工具论价值。有不少学者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