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笔下印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克·吐温笔下印度

马克·吐温笔下印度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外国人对它的兴趣永不会消失,不管是王子或贫民、学者或文盲、智者或傻子、富人或穷人、囚徒或自由人,概无例外。总之,这是一个人人都想看一看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一百年前,马克?吐温在他的长篇小说《赤道圈游记》中给出了心目中的答案:印度!他笃定地说:看过一回之后,即便是匆匆一瞥,也不愿去和世界其它各地的风光做交换!   《赤道圈游记》是马克?吐温在1895年环球旅行后写成的,于1897年出版,记述了他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非洲等地的见闻。在这本以游记为题材的书中,以对印度的描写最为具体和生动。作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独特的眼光对印度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作出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更让读者久久沉浸在印度所独有的厚重历史氛围中。   心荡神迷的色彩   最先触动马克?吐温的是印度的色彩,“一切都是色彩,是心荡神迷的色彩,是销魂夺魄的色彩――遍地都是――无处无之??”大街上全都挤满了衣着鲜艳的人群,他们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运动,在摆动,在游动,在转动,七彩十色,狂乱纷繁,明暗深浅,错落其间,雅致、秀丽、素淡、柔和、强烈、艳绝、活泼、灿烂,就像是一阵飓风扫过,刮起的一场香豌豆花风暴。不一会儿,在印度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大象也为这支队伍增色,身罩华丽的节日象披摇摇摆摆穿过那一片五光十色的风暴。   在这条街上,马克 ? 吐温缓缓地一路走过,置身其中,领略到了别样的异国情调。即将到了城里又不免朝那条街道望去,灿烂夺目的景象再次出现,只见它像在碾碎的草莓色调的火焰中燃烧一般。而道路两侧的阳台都缩入房子前面,仿佛是异想天开的鸟笼式安乐窝。一排排屋顶上全挤满了人,每一群人都迸发出光辉炫目的鲜艳色彩。   闹市的街道如此迷人,乡间小道的异域风味也毫不逊色。那儿从来都不会寂静无声,也从不会寂寥无人,印度总是在运动着的,棕色的人群总是川流不息。这一股跌跌撞撞、勤勤恳恳的人流,总是那样高高兴兴,吵吵嚷嚷,这是陌生的人类生活,看了使人着迷,令人满意。他??的衣服五光十色,仿佛是从彩虹处窃取来似的。   总之,对这些地方浓墨重彩的描写和渲染,使马克?吐温笔下的印度呈现出一副热闹、色彩流动、浪漫、瑰奇的气派,宛如一个富庶迷人、如梦似幻的东方福地。除了印度土著的服饰和人群散发出的令人难忘的情调外,印度土著特有的棕色皮肤也很让他着迷。他给我们设想了一个惊人的场面,当白人处于一大群棕色皮肤和黑色皮肤之中时,白色皮肤的人在映衬下更加显得苍白、无血色,有时简直惨白如鬼。   恭顺善良的土著   在勾勒出印度的人群之后,马克?吐温与他们有了更亲密的接触。他发现,大多数的印度土著温顺而善良,甚至让他怀疑印度暗杀帮的存在。在对印度的异域书写中,西方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鄙夷姿态来看待印度。比如,流传在西方的谚语:“印度人的话,如未证实是没有人相信的”、“在印度你所要做的事就是要提防你的邻居”等等。马克?吐温对这些说法不免有所耳闻。但当他亲历印度后发现,现实中的印度土著恭顺,懂礼貌,从前看的某些对印度的负面描写和道听途说的传闻仿佛不攻自破。   在他的笔下,印度是典型的礼仪之邦,印度土著温文尔雅,是一个温和、文雅的种族,举止中自有一种动人、可爱之处。比如说在一般的礼节方面,对于“粗野”的西方人来说,道上一声早安就够不错了。但对于文雅、重礼的东方来说,就显得太唐突了一点儿。在请安时做儿子的要毕恭毕敬地用一只顶端涂有朱砂印泥的小银器在父亲的额头上印一下,留下一个印记,做父亲的也要给儿子祝福作为答礼。雇佣的跟班也总是谦恭有度、彬彬有礼,在客人面前,他们总是低眉顺眼、尽职尽能。   印度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如马克?吐温所言,恒河本身和河中的每一滴水都是一座庙宇,从某种程度上说,信仰塑造了印度人温顺和善的性格,他们大都安于天命、老实本分、易于相处。   以杀人为乐的暗杀帮   马克?吐温坦言,当他还是个小孩子,住在当时还是偏僻而又人烟稀少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时候,就听到过一些模模糊糊的传闻和谣言:在印度有一个专干杀人勾当的神秘团体,被称之为暗杀帮。虽然这些传闻人人爱听,但都不相信,即便相信也是有保留的。可见他的态度很明确,虽然暗杀帮的故事很吸引人,但是他对传闻的可靠性很怀疑,而在《赤道圈游记》中,他却津津乐道地描述暗杀帮。尽管他仿佛在一开始就暗示读者,这部分对印度的书写充盈着幻想、想象臆测的成分。   暗杀帮的时代充满着偷袭、杀戮。在印度的大路上旅行,如果没有人保护,就休想活着通过。那些暗杀帮歹徒不管你是什么地位,什么职业,什么宗教,什么人,凡是没有携带武器用以自卫的人,只要让他们碰到,都一律杀无赦。每逢旅客到了村与村之间时,便成了最容易下手的猎物。暗杀帮歹徒都小心翼翼,通常都要被害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