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角度分析《普宁》中后现代黑色幽默艺术.docVIP

从叙事角度分析《普宁》中后现代黑色幽默艺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叙事角度分析《普宁》中后现代黑色幽默艺术

从叙事角度分析《普宁》中后现代黑色幽默艺术   摘要: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的作品备受国内国外评论家的关注。他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和诡异多变的创作手法成就了“纳博科夫式”的艺术世界。他强调作品的虚构、使用不可靠的叙述、注重文本的游戏,表明了他鲜明的后现代特色。《普宁》是一部关于异城流亡题材的黑色幽默小说,自出版之日便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近来评论家逐渐从最初的人物分析转向深层次的探讨。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该作品中所隐藏的黑色幽默艺术进行剖析。   关键词:纳博科夫;《普宁》;黑色幽默;叙事方式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30-02   《普宁》(Pnin)是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19)在美国第一部受到广泛欢迎的作品,纳博科夫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某高等学府里任教的生活。普宁性格温厚而怪僻,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们的嘲弄,妻子也离他而去。老教授孤身一人,与世无争,倒也相安无事,不得己沉溺于故纸堆里,钻研俄罗斯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学聊以自慰。他喜欢时时刻刻回忆往事,流露出一股浓厚的怀乡情结。纳博科夫把古老的俄罗斯文化与现代美国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诙谐而机智地刻画了一个失去祖国、割断了和祖国文化走向后现代主义—纳博科夫解读的联系而又失去了爱情的背井离乡的苦恼人形象。评论界分别从小说的艺术形式、内容、情节、人物方面对该作品时行了剖析,本文将从叙事角度探讨该作品的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   一、小说《普宁》体现的迷局式的结构   作为一部黑色幽默小说,《普宁》在叙述方法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首先体现在迷局式的结构中。纳博科夫研究专家卡尔斯·尼科尔认为,“《普宁》一书的精彩并不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于其精妙的结构安排。”事实上,《普宁》像首尾相绕的小蛇一样复杂。小说的七个章节就像多棱镜的七个面,其中每一面都描述了普宁与外部世界的某种关系,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审看和体验普宁及其内心世界。读者只有在读完最后一章才会恍???大悟,真正地了解小说。第一章,普宁在旅途上。小说以他到克莱蒙纳妇女俱乐部演讲却做错了车开始,中间穿插他在学院给学生讲课的情景:结结巴巴的英语,自言自语地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对牛弹琴地给学生讲俄罗斯文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处于时空错位状态中的普宁,他永远无法适应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转换,对于自己当时当地所处的位置永远无法正确认识。第二章,普宁的前妻丽沙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名为探望实为利用他。普宁对这位前妻的心理心知肚明,但他甘愿被利用,却又忍不住诉苦“我什么都没有!”丽沙是他与新旧两个世界的一种深刻联系,这种联系虽然使他痛苦,但他却竭力抓住它。第三章是普宁校园一天的生活。在人海中他好像一个孤岛,无论在哪里都无法靠岸。学生、同事、图书馆、俱乐部,在人人面前,在处处地方,他都显得格格不入。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回应他渴望沟通的呼唤,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不言而喻。第四章普宁与丽沙的儿子维克多相见。普宁希望得到同情与理解,却绝望地发现两代移民之间无法沟通。第五章普宁去一位俄国老乡的庄园度假。俄国流亡者们抱着在同胞之间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前来,但人们各有所想,聚会只是变成了徒有其名的一种形式。人们互相之间是疏离的,尤其是在美国生长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愿望和苦恼毫无兴趣。第六章普宁再次搬家之后宴请同事。搬过无数次家的普宁这次特别满意,他感到了新的希望,兴致勃勃,热情洋溢,决心安心享受温代尔学院的终身教职。然而他被解雇了。小说的真正转述者在最后一章即第七章才出现。原来他是温代尔大学新上任的教授,普宁的老乡,从小就认识普宁,在巴黎他们有过交往,曾是丽沙的情人。正因为如此,普宁拒绝了他的邀留,并谎称自己将在他到来之前离开温代尔。这位新来者住在考瑞尔教授家,考瑞尔款待他的方式之一就是讲了一夜普宁的笑话,第二天陪他到学校的路上又接着讲(这时普宁才真正上路),所讲的内容是小说的开头:普宁在克莱蒙纳妇女俱乐部演讲却发现带错了手稿。作者精心构制的结构之谜至此才完全解开:整本小说的内容,就是由普宁在这个学校留下的笑料构成的。这个多棱镜的第一面和第七面已经重叠,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环形,我们对于普宁的悲剧也形成完整的印象。   二、作者、叙述者与主人公三者身份界限的模糊性   纳博科夫是一位极具个性化的小说家,他对“时间”、“历史”、“命运”等有着独特的思考。他卓尔不群的文学观念、扎实的文学基础、独特的个性以及敏锐且富于幻想的优秀品性,成就了他“纳博科夫式”小说的艺术世界。他的辗转欧美各国的流亡经历更是为其小说中提供了多元文化视角。其作品无不透露出他作为流亡作家的流亡意识在作品中反映出游戏意识和乡愁文学,以及受此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