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言“行”用法和来源
方言“行”用法和来源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140-01
摘要:方言“行”有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文章将对“行”字方言义的深层次原因做出探讨。
关键词:行;方言;深层原因
The origin and usage of dialect Xing
Wang Zhengyu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Wanzhou 404000)
Abstract:The dialect Xing has the meanings that goods are of poor quality and utensils are not strong enough.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deeply origin of dialect Xing .
Keywords: Xing;dialect;deeply origin
方言中时常用到一个“行”字。“行”,音xíng,表示物品“质量差”“不牢靠”的意思[1]。用为形容词,主要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如:“这件衣服太行哒,没穿几回,竟破了个洞。”“这张椅子做得好行,坐的时候要小心点儿。”
“行”字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和用法,在一些大型的字典、辞书中都曾提及过。《汉语大字典》“行,器物质量粗劣不坚牢。”[2]《汉语方言大词典》“行,,(货物)质量差,(器物)不结实。”[3]“行”字的这一意义,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中。《周礼?地官?胥师》:“察其诈伪饰行价慝者而诛罚之。”郑玄注:“饰行价慝,谓使人行卖恶物于市,巧饰之令欺诳买者。”意为:(国家)观察市场中,有欺骗、造假、掩饰质量差不结实货物价格的奸邪之人就(应该)诛杀责罚他。《周礼?地官?司市》:“害者使亡。”郑玄注:“害,害于民,谓物行苦者。”其中苦,通“楛”。楛,粗糙,不坚固。行苦,同义并用,“行”亦谓不坚固也。先秦以后的《九章算术?盈不足章》:“醇酒一斗,直钱五十;行酒一斗,直钱一十。”“行酒”,谓薄酒,表酒味不浓不香。《唐书?韩琬传》:“俗不偷薄,器不行窳。”窳,(事物)恶劣,粗劣。行窳,同义并用,“行”亦表(事物)粗劣。《唐律疏议》卷二十六《杂律上》曰:“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注:不牢谓之行。”
这之后的一些文献,也有“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和用法。这表明,其用法由来古老,延续时间长,且传承??远,为人们所乐用。有例为证:
(1)世人莫笑老蛇皮,以化龙鳞衣锦归。借语进贤饶八舅,于今行货正当时。(王安石《寄舅氏》)
(2)元来他将着些价高的行货。(张国宾《合汗衫》)
(3)本带要求善贾而沽诸,争奈这行货儿背时也。(《范张鸡黎》第二折(隔尾)曲)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八:“古人谓物脆薄曰行……今京师人谓货物不牢曰行货。”其中的“行货”,是指粗制滥造的物品。不仅如此,许多方言文献也对“行”字的这一意义和用法有过论述。如李鼎超《陇右方言?释言》:“今谓货不良曰‘行货子’,读‘行走’。”清代的张慎仪《蜀方言》卷下:“物不坚牢曰行。”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词》:“昭人谓物之不坚牢者曰行。”章炳麟《新方言》:“今吴越谓器物楛窳为行货。”由此可见,“行”的这种用法不仅可追溯于先秦,而且在历代的文献中都可见到其具体的用例;不但在通语中能见到这种用法,而且许多方言著述中也都有所言及。这也说明,“行”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在古代并非囿于一时一地之用,只是因为历史的变迁,“行”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发展到现在才用作了方语。而“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和用法,根据我们的探究,又显然不会运动于其词义的演进轨迹之中。那么,“行”何以会表物品的“质量差”“不牢实”这样的意义?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用“行”表物品“质量差”“不牢实”的意义,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可能性。一个方面的可能性是, 因为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行”具有“义兼正反”的作用,即因词的反训原理所造成;另一方面的可能性是,在语言的运用中,由于“细”“小”“稀”等表“单薄”“细小”意义的词语,其语音的转化而促使其与“行”字音同或音近,从而便带来了由“行”来承担或负载了“单薄”“质量差”“不牢实”这样的意义。以下试作一定的分析和说明,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指教。
所谓“反训”,其实质就是义兼正反[4]。汉语历史上最早提出“反训”的是晋代郭璞。其注《尔雅》时说:“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他在《方言注》中又说:“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