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反满”到“五族共和”.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反满”到“五族共和”

从“反满”到“五族共和 ———试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 赵莎莎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31) 摘要: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渐进的发展阶段,从一开始的以“反满”为主要特征的反满兴汉、反对满洲贵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狭隘民族主义,发展到后来的五族共和。民族主义是随着孙中山的思想认识逐步发展深化的,这种发展和深化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历史进步的。 关键词:民族主义;反满;五族共和 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30—02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体现,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其中,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基石,是三民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在这个时候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使人民群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上升为全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民族主义在这个时候最具有团结和鼓舞群众的作用,是一面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但民族主义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伟大,而是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的。 一、孙中山“反满”思想的产生 早在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清朝政府屈辱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这种可耻的行为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激起了孙中山的爱国热情,再加上群众性的爱国斗争风起云涌,使得他萌发了“种族”的思想。1893年间,孙中山常和尤列、魏友琴、陆皓东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朋友在广州广雅书局抗风轩讨论时事和政治,谋求救国办法[1]。1894年11月,孙中山成立资产阶级早期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明确地提出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从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便作为封建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 1900年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侵华的帝国主义势力,但是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势力的联合打压下,义和团运动以失败而告结束。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由于大量赔款,清政府财政亏空,为了弥补财政缺口,清政府加紧搜刮百姓,增加各种苛捐杂税,中国人民更加贫困,清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愈加紧张。 1903年在写给外国人的文章中,孙中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往年日清之战,亲见有海嵎父老,闻旅顺已失,奉天不保,雀跃欢呼者。问以其故,则曰‘:我汉人遭掳遭荼毒二百余年,无由一雪,今得日本为我大张鞑伐,犁其庭而扫其穴,老夫死得瞑目矣’。”[2]这个故事正说明了孙中山及其革命党的反满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群众的愿望诉求十分吻合,这就奠定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群众基础。 1904年8月,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一文中,孙中山曾指出“为了使这个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我们必须找出所有这些纠纷的根源。即使对亚洲事务了解得最为肤浅的人,也会深信:这个根源乃在于满清政府的衰弱与腐败”[3],文中孙中山还描述了满洲人如何入侵中国并且统治中国,进而采取措施进行愚民政策,奴化汉人的思想,文中还列举了满清政府在260年统治中的主要暴行十一条。同时还指出“当前的满洲统治,自19世纪初即开始衰微,现在正迅速地向死亡。”“中国现在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满洲鞑子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3] 一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还是处在狭隘的排满状态,并且强调要用革命暴力的手段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当然孙中山早期排满思想与近代中国的国情是分不开的孙中山生长在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面临着空前深重的民族灾难,但是因为腐朽透顶的清朝政府卖国求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起来。群众性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初步发展,民族资产开始出现,知识分子觉醒,一场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正在酝酿,孙中山适应时代的需要,站在史的潮头,亲自引导着这场革命风暴。 二、从“反满”到“五族共和”的过渡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的章程中规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盟会的政治纲领,同盟会成立以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已经渐为人知、深入人心,革命思想已经为人们所欢迎了解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