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儿急疹课件_2
幼儿急疹
河北医大附属沧州临床学院
儿科教研室
林德湘
概述
(一)定义
幼儿急疹是发生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较轻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由外感幼儿急疹时邪(人疱疹病毒6、7型/HHV-6、HHV-7)引起,临床以急性发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疹退后无痕迹遗留为特征。——热退疹出
概述
(二)命名
幼儿急疹又称“玫瑰疹”。由于皮疹形似麻疹,且病发于乳婴儿,中医称为“奶麻”、“假麻”。
历代医家还提出过一些类似命名,如“奶疹子”、“奶疹”、“瘙疹”、“烂衣疮”、“百日疮”等。
概述
(三)范围
西医——幼儿急疹
中医——奶麻
概述
(四)发病情况
1.发病时间——四季均有,以冬春多见。
2.好发人群——多见于6月~18月。90%以上患儿1岁;3岁以后少见,无性别差异。
3.发病特点——主要传染源:患儿、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成人。
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一般为散发,偶有局部流行,多数为隐性感染,有典型临床经过的约占30%。
并发症极少发生,可见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等,也有严重并发症的报道,如致死性脑炎或脑病、重度肝功能损害、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概述
(五)治疗转归
预后良好。多数可顺利康复,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有二次发病。极少数严重并发症者病情危重或导致死亡,需引起重视。
病因
外感幼儿急疹时邪。
主要病变在肺脾。
西医病因
人疱疹病毒6、7型(HHV-6、HHV-7)
病机
幼儿急疹时邪
肺脾
口 鼻
邪郁肌表
正邪相争
邪毒外泄
毒透肌肤
毒透肌肤
气阴耗损
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大多在6~18个月。
2.起病急,常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热退,但全身症状轻微。
3.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热退疹出)
4.皮疹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关节等处较少。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5.血象:白细胞总数偏低,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根据病程和病情兼辨脏腑及轻重。病位以卫气为主,一般不深入营血。
1.辨病期——发热期(邪郁肌表)、出疹期(毒透肌肤)
2.辨轻重:
轻症——因势利导,邪由表出,邪祛正复
重症——邪毒过盛,或小儿正气不足,热扰心肝,
可暂时出现烦躁不宁、神昏抽搐
轻症——疹出稀疏,邪热不盛,病情较轻
重症——疹出稠密,疹色较暗,为热毒较重
从病势看
从出疹看
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疏风清热解毒为主
辨证论治(三)证治分类
邪郁肌表(发热期)
毒透肌肤(热退疹出期)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2.针灸疗法
西医疗法
1.一般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高热时物理降温,必要时酌情给予小量退热药物。高热伴烦躁不安应尽早使用镇静剂,如出现惊厥应给予止惊药物,苯巴比妥可致药物皮疹,应避免使用。
2.抗病毒治疗
继发细菌感染者,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预 防
1.注意观察
如出现烦躁、哭闹、食欲差、咳嗽、恶心时,提示有发病可能,要察看是否发热、出疹。
2.形成隔离带
少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尤其是流行病多发季节;不要与患者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在婴幼儿集体场所,发现可疑患儿,应隔离观察7~10天。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
3.注意穿着
勿厚衣,切忌给发热患儿捂被出汗,影响散热。
调 护
小 结
定义
病因病机
辩证
治疗
护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