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粱一梦文学流变与文人人生感悟嬗变
黄粱一梦文学流变与文人人生感悟嬗变
摘 要:黄粱一梦作为中国梦文化的实体,备经历代文人的夯实与增添,融注了文人对自身命运的考察与人生感悟的显示。历代文人借助梦的形式来展示生活需求和人生感悟,以道教的清静无为观念来否定儒学的功名之心,展示了不同时代文人的人生感悟的嬗变历程及对人生意义的拷问。黄粱一梦母题构成文人寄慨抒怀的一种重要形式。
关键词:黄粱一梦;文学流变;人生感悟;嬗变
黄粱一梦作为中国梦文化的实体,承载着形态各异的文人心志,无论是高视阔步的追仙体验,抑或坎壈不平的胸中丘壑,入梦与梦觉的现实反差,富贵与贫贱的生活交替,文人在现实——梦境——现实的境遇流转中抒写了摇曳多姿的文化体验,也展示了不同时代文人的人生感悟的嬗变历程。
一、黄粱一梦的文学题材流衍
黄粱一梦胚胎于西极化人之说,《列子?周穆王》载:“王问所从来,左右曰:‘王默存耳。’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复问化人。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王闲恒有,疑暂亡。变化之极,徐疾之间,可尽模哉?’”[1](P104)宋人洪迈在《容斋四笔?西极化人》中断论:“《列子》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穆王自失者三月。复问化人。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予然后知唐人所著《南柯太守》、《黄粱梦》、《樱桃》、《青衣》之类,皆本乎此。”[2](P624
625) 西汉刘向《列仙传》引《云房先生谣》有“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之语,开启了黄粱与梦的组合轨迹。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柏枕幻梦》将这一母题与现实生活拉近,云:“焦湖庙祝有柏枕,三十余年,枕后有一小坼孔。县民汤林行贾,经庙祈福。祝曰:‘君婚姻未?可就枕坼边。’令林入坼内,见朱门,琼台瑶宫胜于世。见太尉,为林婚,育子六人,四男二女。选林秘书郎,俄迁黄门郎。林在枕边,永无思归之怀,遂遭违忤之事。祝令林出外间,遂见向枕。谓枕内历年载,而实俄顷之间矣。”[3](P4)这一故事发生在安徽巢湖,幻梦之人为一商人,还未与文人的身份表征相连,幻梦的???键是枕边小孔,它具有穿越时空隧道的功能,梦境的历年与现实俄顷的对比,显示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文化气息。
将黄粱一梦母题脉络定格于邯郸道上,应该肇始于唐人沈既济《枕中记》,幻梦之人卢生触枕而睡,梦境之中出将入相,立有开河开边的显赫功绩,自身亦能年逾八旬,却不得不面对“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4](P38)的无奈现实。梦时富贵、梦醒惘然,功名利禄如同浮云,求仙访道才是正道,这就设置了以道制欲的人生言说方式。自宋以来,文人喜就黄粱意象来推举黄粱一梦母题的虚幻、顷刻的生命意义,切合黄粱一梦的诗文不下二百首。如苏轼《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诗云“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黄庭坚《明叔知县和示过家上冢二篇复次韵》诗云“功名黄粱炊,成败白蚁阵”,其《薛乐道自南阳入都留宿会饮作诗饯行》还有“生涯谷口耕,世事邯郸梦”之句;范成大《邯郸道》诗云“困来也作黄粱梦,不梦封侯梦石湖”;郭印《云溪集?上郑漕》录有“荣华路上黄粱梦,英俊丛中白发翁”之句;等等。就宋人诗词中黄粱一梦的意象指寓而论,用事趋向仍未脱离欲望破灭、世事如梦的笼盖。
元明文人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黄粱一梦的母题演变定位于邯郸,点染黄粱短促而虚幻的现实文化指寓。元人马致远、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四人合作创作了《黄梁梦》杂剧,将人物移位为汉钟离度脱吕洞宾,为神仙度脱说事。元人范康《竹叶舟》第一折亦云:“[吕岩]因应举不第,道经邯郸,得遇正阳子师父,点化黄粱一梦,遂成仙道”,还恪尽点化悟道本事。汤显祖《邯郸记》进而将这一母题移位于吕洞宾与卢生身上,点染文学叙事的情感宣泄效果。清人袁枚《梦》诗云“古今最是梦难留,一枕黄粱醒即休”,着眼富贵功名的虚无,点化人生如梦的主旨。清人陈维崧《小镇西》词云“算来人世,偏有黄粱难熟!”黄粱难熟对应的就是人生的短暂,顷刻的富贵,转眼成空,恰好点明人生如戏的况味。梳理黄粱一梦的故事嬗变,约有三端。其一,故事大体沿着由宗教向世俗演变的路子,宗教意义上的神仙道化正是现实儒道思想斗争的具象反映;其二,母题本事旨在以功名富贵成空的结局,来说明以道制欲的色彩,故事中的触媒枕坼、黍、黄粱,既诱发了故事的发生,又充当了欲望破灭的见证;其三,从总体上观照,故事构筑了一道由现实——梦境——现实的转换链,梦境与现实的舛误与反差,恰好表明文人寄慨的分野。黄粱一梦的度脱情节,多以悟道成仙作为故事的结局,而后文人情志的渗透,加深了对这一母题的意义体现的人生趋向。
二、人物境遇变迁与情感体验
人物身份指涉是历史与现实双重社会生活的真实折射,缘由个体生命激情的灌注,黄粱一梦母题是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系统,生活的感性样式与文人创造理性的交融,使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