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中“之”字助词用法
《孟子》中“之”字助词用法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孟子》中“之”字助词用法的梳理来重点探讨并系统掌握古汉语中“之”字的助词用法。
关键词:《孟子》 之 助词用法
“之”字在古汉语中不仅使用频繁,而且功能多样。虽已对“之”字做过大量研究,但由于研究角度与立足点的不同,分歧较大,给“之”字的学习与研究带来了困扰,所以目前对“之”字进行系统研究仍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孟子》①中的“之”字穷尽考察,该字共出现1843例②。据语法功用分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其他用法四类,出现次数依次是49、739、1026、29,所占比例依次是2.66%、40.10%、1.57%、55.67%,可得出,在战国时代“之”主要作助词和代词,以助词为主,“之”在战国时代就已开始了由实词向虚词转变的历程,虚词性渐增强,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助词“之”在《孟子》中的使用情况。
“之”作为虚词,确切的词性归属,至今仍众说纷纭,比较有影响的是介词说、连词说和助词说,本文选用助词说。首先,“之”与介词“于”、“以”等实无相同之处,很难混为一谈。而“之”字所谓的连接功能又和连词“与”、“及”等有本质区别,如“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1.7③)”中的“之”是用在主语和谓语间的助词,而“得之不得曰‘有命’。(9.8)”中的“之”相当于“与”。不仅在《孟子》中,在其他古籍中“之”作“的”解的用例几乎占到虚词“之”用法的十之八九。故虚词“之”采用助词说更稳妥方便。据石毓智、李讷(1998)考察,“之”和“者”是古汉语中两个最活跃的助词,其功能被产生于9世纪左右的新结构助词“底(的)”逐渐替代,这一替代过程约到15世纪最后完成。当然,虚词“之”的用法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结构助词“的”,这也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之”的虚词词性争论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之”作为助词,共出现了1026例,分为结构助词和衬音助词。
一.结构助词
1、定中结构
“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偏正词组,共出现716例。从两者关系入手,分为三种情况:(1)领属关系。领属关系主要包括领有和从属、整体和部分、主体和属性等,如: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3)(2)修饰关系。修饰关系主要表示的是质料、形状、颜色、性质、来源和功用等。大部分“之”可直译,仅需以“的”代“之”就可,如: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9.9)(3)限制关系。限制关系主要表时间、处所和数量等,如: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9.5)
2、主谓之间
“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成为名词性词组,充当主语、宾语、状语或分句,共出现206例。(1)多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例如:吾之不遇鲁侯,天也。(2.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1.7)“之”字作为一种标识,一用来提示句读,帮助理解句子;这种形式使句子变成句子成分,使得汉语由简趋繁,由短句化为长句,丰富语言表达。尤应注意的是,这种结构常成对出现,分别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这也是语言趋向整齐化的一种表现。例如:“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3.2)”此外,成对出现的还可以是并列关系,如“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3.2)”。(2)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多充当时间状语,一般译为“在……的时候”。例如: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2.5)。(3)作分句,例如: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10.4)
还有一种形式需特别注意,即“此/是+之+谓+…”形式,此处的“之”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此”或“是”指代前面的内容。如:“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11.12)”,共出现7例。还有一种形式,“岂/非谓+……+之+谓+语气词”,共出现3例,笔者认为,“谓”后面是承前省略,如“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2.7)”,完整的形式是“非谓有乔木之谓(故国者)也,有世臣之谓(故国)也。”
3、“之+介词短语”
“之+介词短语”共出现38例,皆由介词“于”构成,即“之”+“于”字短语,此结构中的“之”亦可看作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用,起强调介词短语的作用。在“A+之+B”中,A与B往往具有支配与被支配、类与属等关系。例如: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1.3)
②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3.2)
这种结构往往是简省形式,在译成汉语时需要补出来。例如:“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9.6)”,则可变成“犹益之不有夏、伊尹之不有殷也。”这也体现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还有2处省略“于”字短语,根据前文可补出。例如:“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自主互动创新”小学英语技能训练课教学模式及策略探讨.doc
- “自主交流 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实践研究.doc
- “自主互助”型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流程建构.doc
- “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doc
-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有效运用.doc
- “自主实验”教学模式在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中应用.doc
-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doc
- “自主探究”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doc
- “自主选择——情境化”测评法在体育课评价中运用.doc
- “自修与反思”培训模式构建与实施.doc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监管公告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哈通信: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宏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024 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pdf
- 品创控股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2024.pdf
-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361度国际有限公司二零二四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西能源:2024年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