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理查房课件_2.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急诊科护理查房课件_2

急诊科护理查房 ----- 前庭周围性眩晕 急诊科 2014年10月 病例 患者代XX,67岁女性,汉族,患者家属代述:10月10日06:00左右睡醒后出现头晕呈旋转性,闭目后不减轻,伴有心慌、胸闷、气憋,继而出现恶心呕吐1次,全身冷汗,由120急送我科门诊。我科门诊急查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及卵圆中心腔梗,给予静点血塞通400毫克静点,醒脑静20毫升静点,治疗后以“脑血管病”收住我科,T36.5℃,P60次/分,R19次/分,BP140/75mmHg,患者神智清楚,能正确对答,双瞳2.5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活动自如,自诉头晕,恶心。患者病情较入院时减轻,遵医嘱全程心电监护,持续鼻塞吸氧2升/分,绝对卧床休息,暂禁食水。 概述 腔隙性脑梗死 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占缺血性卒中的20%,发病高峰年龄在60~69岁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2~6倍。白天发病者居多,多数无明显诱因。 常见于亚急性和慢性起病症状,一般于12h至3天 概述 达到高峰,约20%的患者病前有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 临床类型 (1)单纯运动性轻偏瘫(PMH):最常见占40%~60%主要特征为客观检查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失语、失用或失认;常于2周内恢复但易复发。 (2)纯感觉性卒中(PSS):无肌力障碍、眩晕、复视、失语及视野缺损,而仅有一侧面部及上下肢的偏身感觉障碍。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通常为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梗死所致。常于数周内恢复。 (3)感觉运动性卒中(SMS):表现为一侧头面部、躯干及上下肢。感觉障碍和面舌肌及上下肢的轻瘫,无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和失用。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告仅次于PMH。其病灶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内囊后肢。通常由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或脉络膜后动脉闭塞所致,预后良好。 高脂血症 高血压病 冠心病 糖尿病 体重超重 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45—70岁多见)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 主要因素 症 状 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 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者少见。 辅助检查 一般检查:应包括血糖、血脂、血流变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  1.心电图血压监测  2.脑电图   3.脑血流图及多普勒超声检查  4.诱发电位  (1)体感诱发电位(SEP) 5.头颅CT扫描(CT) 6.磁共振(MRI) 7.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但目前未广泛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若条件许可对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考虑选择此项检查。 8.痴呆者认知功能的检查:简单的临床检查包括交谈与量表检测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智力状态检查: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Blessed痴呆量呈(BDS)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②日常生活和社会能力评定:包括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和Pfeffer的功能活动调查表(POD)③神经心理测验:包括以检查记忆和学习能力为主的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检查言语功能的快速词汇测验(RVR)评定注意/即刻记忆的数字广度测验(DS)及检查构造和图形识别功能的wisc积木测验(BD)等。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 诊断标准 各家报告的诊断标准不尽相同但基本采用临床病理及CT扫描相结合的方法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1)发病多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如有条件时进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 护理护理诊断 感知改变:与感知觉障碍有关; 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 缺乏知识:与对病情及治疗不了解有关。 护理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每小时测量生命体征情况。 2.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3.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Hg; 4.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 5.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粘稠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6.定期心脏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 护理要点 7.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