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继业机会等待有准备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蔡继业机会等待有准备人

蔡继业机会等待有准备人   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文盲,早早就肩负起家庭生活重担的蔡继业,作为当时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着实成为当时上海市崇明县庙镇崇西中学的骄傲。   小小的年纪就在生产队里挣公分,成为家庭的劳动力之一。从上中学开始蔡继业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干农活,每年的寒暑假、农忙假更是在劳动中度过,家庭作业需早上提早到校完成。在那个没有电灯的落后农村一盏煤油灯伴随着蔡继业度过了那苦涩的求学年华。生活的贫穷磨练了这个农家少年的意志,唤起了他心中不屈服的因子,用知识去填充物质的缺乏。   50年前读北大   1962年蔡继业背上行囊怀揣着父母的期望和东拼西凑的40元路费踏上北上列车。最便宜的火车票,最简单的粗布外衣,经过68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北京。从此一个远离家乡的18岁少年开始了异地求学的生涯。   60年代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可谓百里挑一,何况是考上北京大学,更是凤毛麟角。在这个群英荟萃的大学校园里,蔡继业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北大骄子,汇聚了全国重点中学的精英,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基础。相比之下,蔡继业的基础实在很薄弱,甚至连听普通话都是半懂半猜。学习过程就像马拉松赛跑,虽则起跑时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通过努力学习,跑在后面的人是可以赶到前面去的。在长期努力之下,到二年级下学期,他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与学习上的困难相对的是生活上的贫困,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全国都处于物质严重匮乏阶段。蔡继业印象中,从中学到大学,饿着肚子上课几乎是每天的常态,长期处于营养不良之中。   在北京大学的求学期间,让蔡继业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赤脚、饥饿、好学”是蔡继业在北大求学期间留给同学校友乃至校领导们深刻的印象。大学四年级,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生活的轨迹被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打乱了。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掌管北大的工宣队把所有大城市的毕业分配方案退掉,将毕业的156位北大物理系学子,全部送去下乡、下厂、赴边疆,蔡继业也在其中。   北大毕业后的十年磨??   1968年10月,蔡继业先到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主要任务是“围湖造田”,来自全国十多个重点大学受教育的大学生们,每天劳动十二小时,挑着150斤的重担,(连女生也要挑百斤重担),造起了一道大坝(现在是搞生态平衡,已“退田还湖”,当年汗水浇铸的大坝,如今躺在一片湖水之中)。蔡继业最多时挑过400斤(两麻袋大米,每袋200斤),被同学戏称为“第一好汉”,也落下了腰椎病。在一次收工回来时,搭乘的水泥船由于超载而翻船,80多个学生落水(幸亏当天女生未去),两人遇难,其中一名是清华大学的丁同学、另一名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廖同学,都是独子。当同学们在追悼会上看到他们的痛不欲生的父母时,大家的心在颤抖。同学们不堪想象老人们如何面对这突然而来的噩耗。   1970年4月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第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在这个被大家戏称为“黑老四”的地方,蔡继业种过菜,烧过砖,放过马。为了当上一名普通工人,前后多次找公司领导,半年后终于当上钢筋工、混凝土工。对于从小就干农活的蔡继业来说,这些体力活当然难不倒他。但当时正是“四人帮”横行,尽管能上大学的人很少,但大学毕业后,在“读书无用”、糟蹋人才的环境下,毕业生拿的是二级工的工资(每月46元),生活贫困,对前途感到很迷茫。蔡继业也感到很痛苦,晚上经常彻夜无眠,有时气得用脚踹土墙,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有头。   会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但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黑老四”的水泥瓦砾依旧掩不住这颗金子的璀璨光芒。在工作中,蔡继业逐渐显露出他技术上的优势,他修复了损坏多年的自动对焊机、电动机等多种机器,当上了电工。1972年,四公司接到了一项大任务,当时要建设大庆到秦皇岛的输油管,在大庆的首站,要建大量储油罐,包括当时国内最大的三个两万立方米的浮顶罐。公司缺少200个电焊气焊工,也没有焊接技术员。公司的领导找到了蔡继业,要他担任电焊技术员,负责培训200个电焊气焊工。蔡继业说:“我不是哈工大焊接专业毕业的,我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搞焊接不符合我的专业,难以完成这个任务”。在领导的反复要求之下,他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冒险担当了这项任务,在半年内边学习焊接技术边培训焊   在斯坦福大学化学系Zarelab实验室做实验   工,半年后担当了建设任务。白天黑夜的努力工作,经常是同时开动50台电焊机彻夜焊接,照亮了一大片夜空,场面十分壮观。蔡继业在现场工地担任工长,出色的完成了任务。1973年他升任车间主任,并开始了研发,又接受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建设大庆化肥厂,60×120米落地拱钢结构工程(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落地拱钢结构工程)。蔡继业开始兼任钢结构技术员,自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在缺乏资料、财力、物力的情况下,蔡继业设计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