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艺术献给它所在时代,将自由献给它所在艺术.docVIP

将艺术献给它所在时代,将自由献给它所在艺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将艺术献给它所在时代,将自由献给它所在艺术

将艺术献给它所在时代,将自由献给它所在艺术   “只有一座王城,只有一座维也纳。”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曾经这样形容维也纳。今天,维也纳老城街头,依然保持着百年前的布局与格调:居民住宅沿环城大道内缘将人引入城市的核心;国会大厦、立法院在当年的建成提示着王权旁落;中心被斯特凡教堂、维也纳大学和艺术史博物馆占据,标志着文化与艺术在这座城市中的地位,皇家歌剧院与金色大厅则构成了音乐之都的灵魂。   皇家歌剧院大厅楼梯间的顶篷上,有美艳的巨幅壁画《莎士比亚戏剧》:画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正在舞台上演出,而舞台边的观众也像在表演另一场戏剧。这幅画刻录了当时维也纳贵族群体的心态,他们仍不愿退出历史舞台,但新兴资产阶级已经迫不及待想融入主流——正如这幅画的作者将自己也绘入画中:他端坐在廊柱一侧,穿着贵族服饰,拘谨地观望着舞台。这个小心翼翼的“闯入者”当时年方28岁,刚刚从工艺学院毕业,他的名字叫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在他略显羞怯的眼神里,交织着才情与欲望,仿佛望穿一场即将上演的艺术盛宴。   金色的迷茫——克里姆特   19世纪末,维也纳仍在哈布斯堡王室治下。开明的末代君主约瑟夫一世,甚至比一些保守的资产阶级更加现代和开放,他对城中占据着大量财富的犹太族裔的庇护,令他们在这里创造出最前卫的思想和艺术。也正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维也纳开始拆除古老的城墙,并在其原址上修建环城大道,让维也纳步入欧洲现代都市的行列。   克里姆特,这位出身于波希米亚金匠家庭的青年,原本难有机会进入上流艺术圈,但环城大道的建设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所在的皇家工艺学院便是为建设环城大道而设立,克里姆特的才干与天分因此得以充分施展。从艺术史博物馆的廊间装饰,到皇家歌剧院的穹顶壁画,他对真实人物细致入微的描摹,既得新古典主义大师的细腻,又兼巴洛克绘画的华丽与浪漫,引起上流社会的关注和追捧。   不过,克里姆特并不认同因循守旧的学院派美术。他自认属于意欲推翻旧观念、旧秩序的 “青年一代”。僵化的美协令他倍感束缚,1897年,克里姆特宣布退出美协,与奥托·瓦格纳、约瑟夫·霍夫曼等人一起建立“维也纳分离派”。   分离派对自己的界定不是简单的“反对”和“对立”,“分离”原是指一群反抗暴政从罗马出走的百姓。在罗马,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民族危难之际,会以青年献祭。维也纳的“青年”们愿意奉献自己,以求从长者们手中拯救文化。分离派以这个习俗命名自己的刊物为《神圣之春》。他们的第二个诉求是:“向现代人展示他们真实的面孔。”   与当时欧洲所有的前卫艺术团体不同的是,维也纳分离派没有固定的艺术风格,只是一个松散的团体,而且,因为奥地利对艺术活动的宽容与支持,维也纳分离派可以从政府取得资金,这使他们可以从一开始就建立自己的神殿与图腾:分离派之家。这所由约瑟夫·奥尔布里奇设计的展览馆完全取材于异族神庙:一个巨大的镂空金球置于顶端,白色的几何形建筑庄严肃穆,如同陵墓,在它的入口处,铭刻着分离派的志向:“将艺术献给它所在的时代,将自由献给它所在的艺术。”   承接为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医学系、法学系绘制壁画的工作后,克里姆特决定抛弃传统写实的方式,“以现代的思想来作那些古诗”。他在1900年首先完成了《哲学》。   此画展出时引起轩然大波,维也纳大学的教授们无法容忍“用模糊不清的形式阐释模糊不清的观念”,87位学院教职工联名上书,要求文化部弃用此画。   然而,克里姆特并没有因此止步。《哲学》诞生时就响起的雷声,到《医学》展出时变成了暴风雨。《医学》中,画面左侧是命运之河,大大小小的男女裸体漂浮其中,仿佛任由摆布的羔羊。医学教授们愤怒控诉克里姆特没有展现医学的学术价值,甚至忽视了其科学性——因为在那条河流中,死神与祭司也混迹其间。而“色情意味”很快成为他们诟病此画的新标靶:画面的右上角有一个孕妇的裸体,左上角一个全裸的女体放肆地伸出自己的胯部,双性祭司海皮亚的出现也暗喻着当时正在被唤醒的同性恋意识。学者多德批评说:“我们不反对裸体艺术,不反对自由的艺术,我们反对的是少廉寡耻的艺术!”   这场争论迅速由艺术转向学术再漫延到政治领域最后到全社会。维也纳公诉人下令将载有《医学》的那一期《神圣之春》没收,理由是“违反公共道德”。反犹的保守主义市长鲁格,认定这是“违反了多数民众审美观念的作品”,并向文化部施压,阻止为“大学绘画”买单。《人民报》则以极端的种族主义言辞来诅咒艺术家:“这种对‘邪恶’艺术的阿谀并不令人吃惊,那个激进团体的会员证都是用带有三角形条纹的黄板做的,在过去美好的年代里,就是凭这个把犹太人从基督徒中区分出来。”   1902年,顶着巨大的压力,克里姆特完成了“大学绘画”的最后一幅《法学》,他依然没有妥协,并且将愤怒表达在画里:女祭司不再像前作中庄严静穆,她挥舞着长剑,对抗象征罪恶的章鱼。虽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