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我国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T-检验,考察2010年至今我国消费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并借助非均衡增长模型分析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2010年至今我国消费价格上涨呈现明显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远大于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该现象的形成与我国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非同步提高有关,并且是一种长期现象。
关键词:价格上涨;结构性;非均衡增长模型
Abstract:Through T-tes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growing CPI from 2010 to now,and analyzes the cause of formation by the non-equilibrium growth model. The consequence of test indicates that the growing CPI from 2010 ha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the rise in price of foo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food. This article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is relativ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wth rate of agriculture sector and non-agriculture sector,and is a long-term phenomenon.
Key Words:growing CPI,structural,non-equilibrium growth model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6-0037-05
一、引言
2012年4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而言,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初步测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79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
整体上看,始于2009年末2010年初的本轮物价上涨势头有所减缓,但分类来看,居民消费价格变化中存在的结构性差异依然明显。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涵盖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中,食品价格上涨8.0%,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3.7%,衣着价格上涨3.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6%,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1%,居住价格上涨2.0%。可以看出,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七类商品和服务。
再观察2010年至今的相关数据,也可以发现类似现象。图1显示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可以发现,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消费价格上涨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远大于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
不仅如此,回顾2001年以来我国消费价格变动情况,可以看到,几乎在每一轮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都明显大于非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许多已有文献都关注到这一现象并进行了相关研究,试图为此寻找合理的解释。赵留彦(2007)根据弗兰克尔(Frankel,1986)粮食价格“超调”假说,利用向量GARCH模型,对中国1988—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验证了“存在通货膨胀预期时,粮食价格一般先于工业品价格上涨”、“粮价波动幅度也会大于工业品价格波动幅度”的结论,并且指出“这种时间先后关系不应解释为粮价上涨导致了工业品价格上涨,而仅是因为粮价能够更快根据通货膨胀预期做出调整”。吴军和田娟(2008)认为,2007—2008年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结构层面,进而利用部门间CPI离散程度刻划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数量特征,并运用部门瓶颈模型分析了其形成机制,表明其根源在于农业部门发展的相对滞后。郑超愚和胡乃武(2009)认为2007年以来中国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长期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性质,指出这既有国内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气候灾害、国际消费需求增加及生物能源需求增加等短期原因,也有更重要的长期原因——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迁,即在重化工业化阶段,中国粮食生产无法继续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密集使用的基础之上,粮食产品价格存在长期的上涨压力,相应构成结构性通货膨胀威胁。张成思(2009)运用grid-bootstra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