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云峰山新出土四仙刻石及北朝书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峰山新出土四仙刻石及北朝书法

云峰山新出土四仙刻石及北朝书法   云峰山北魏刻石的数量   与分布及九仙刻石   山东莱州的云峰山是一处风水宝地。北魏永平三年(5lO年),时任司州大中正的郑道昭被任命为光州刺史,携眷到任。魏晋时代士大夫多好道,郑道昭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到任后便喜欢上了距城南十里的云峰山以及城东的大基山(俗称道士谷),遂经常进山修炼。郑氏发现,这里不仅山好,“石也好”,其兴致所到之处,便将自己的诗文、感想题刻在云峰山及其周围的大基山,天柱山、玲珑山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先后两次分别在天柱山、云峰山的摩崖巨石上刻下了为其父亲郑羲歌功颂德的碑文,被后世称为《郑文公上下碑》。   最早记载云峰刻石的文献是宋赵明诚所著《金石录》和郑樵《通志》,唯二书所载数量不多,仅有七、八种。在清代乾嘉以后,云峰山石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收录渐多,影响最大的,当属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和叶昌炽的《语石》。坊间甚至出现了所谓云峰山刻石的“全拓”。不同的著录,数量也多有不同,有三十八种、四十二种、四十七种等不同的说法。   据山东省石刻博物馆1983年9月到1984年6月的调查,云峰山地区(包括大基山、天柱山、玲珑山)共有北朝刻石42处,其中分布在云峰山17处,大基山14处,天柱山7处,玲珑山(古名百峰山)4处。这一数据是山东省石刻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和山东省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上述四山进行了全面的田野调查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次调查,工作人员将每块刻石所在的位置、形状、石质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测量、绘图、摄影、鉴定,详细记录了每块刻石的行字数、字径、残泐情况及原因等,分别绘制了云峰山刻石分布图和局部示意图,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云峰山右阙左上主峰,有一块刻石,上书“此山上有九仙之名”(图一),周围可见五处刻石,分别是“浮丘子驾鸿栖月桂之山”(图二)、“安期子驾龙栖蓬莱之山”(图三)、“赤松子驾月栖玄圃之山”(图四)、“羡门子驾日栖昆仑之山”(图五)、“王子晋驾凤栖太室之山”(图六)。这六块刻石,构成了以“九仙”为题的一组刻石。因有宋以来,世人所见,唯此安期子、王子晋、赤松子、浮丘子和羡门子这五仙之名,于是围绕“九仙之名”刻石聚讼不断。或谓此“九仙”乃五仙之外另有四仙;或谓九乃虚数,非实指;或疑“九仙”乃人名,颇多头绪,莫衷一是。   四仙刻石的发现经过   云峰山刻石声名远播东瀛,每年都有数百书法爱好者从日本到云峰山朝圣。莱州市政府于2000年给云峰山拨付专项经费,修一条通向山顶的参观道路。9月7日下午,施工民工在“九仙之名”题字东南上方约5、6米远山口处清理路基时,偶然发现一块带有镌刻文字的石块。   莱州市博物馆闻讯后,首先对发现这块刻有文字的石块的周边进行了仔细勘查。这是一处由两崖壁所夹成U字形的山沟,经年泥沙乱石块冲积,外口为人工叠垒,形成一外口宽约3.5米,纵深约5米,高不足3米狭小的台地,表面长有细小的树木和杂草。从9月8日至24日历时近半个月,博物馆组织人力对此狭小台地附近所有的石块进行了清理、发掘,并将所获刻有文字石块进行拼对、整理、复原,发现这些碎石块分属四块刻石(其中较完整者三块),竟为久佚的四仙刻石。   四仙刻石之现状   1、“神人子”题字   刻石为中粗颗粒花岗岩,表面呈赭黄色。刻石出土时已碎为八块,经拼接、修复后,石刻面高60厘米,宽78厘米,石厚21-32厘米。刻面未经加工,利用原石自然断裂面,左部末行字石面高出右部石面约4厘米。石面文字比较完整,刻字风化较轻,笔画较完整清晰,修复后断裂纹不明显,“神人子乘烟栖姑射之山”3行、10个字清晰可见(图七、图八)。   刻字为魏书体,字宽8.5-11厘米,高6-9.5厘米,横断面呈“V”字形,字画深3.1-7.1厘米。   刻石字面上部有一道石纹,自“烟”字“火”部左上点至“因”部左上角,致使“因”部左上角残连、“栖”字“西”部左上角部分残连。另因石破裂造成“乘”、“烟”、“神”三字局部有残损。   刻石中所谓的“神人子栖姑射之山”之典见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姑射为传说中的神山,据《山海经·东山经》描述:“卢其之山……又南三百作十里,日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而《海内北经》云:“列姑射,在海河洲中”。晋郭璞、清郝懿行先后对姑射山进行过考证,一般认为姑射乃山西临汾西之古石孔山。   2、“列子”题字   刻石为大粗颗粒花岗岩,表面呈赭红色(下部呈赭黄),出土时刻石从“列”与“子”字间断开,碎为一大一小两块。刻字的石面未经加工,中部有-一宽约9厘米的石脉,由“栖”与“华”字、“乘”与“风”字之间高起。   此刻石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