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肃出土几件灯具看古代灯具造型艺术.docVIP

从甘肃出土几件灯具看古代灯具造型艺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甘肃出土几件灯具看古代灯具造型艺术

从甘肃出土几件灯具看古代灯具造型艺术   [摘要]灯具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明用具,灯具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设计理念和人类的审美观念。甘肃出土的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灯具,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再现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甘肃; 古代灯具; 造型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40-02   灯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具。如果没有灯,人类的一半时间会在黑暗中度过。灯最早的名称为“烛”,甲骨文中没有“灯”字,只有“烛”,其形似一个人跽坐执烛。“烛”字在周代文献中使用较多,但当时的“烛”与现代的蜡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仅仅是表示一种火把,可能是灯具的前身。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镫”这个名称,“镫”应为“灯”的假借。???代,不少铜灯自铭为“镫”或“锭”,“镫”沿袭了战国的叫法,“锭”可能是汉代对于灯的又一称谓。《说文》中对“镫”和“锭”的解释为“镫,锭也”,“锭,灯也”。   从汉代开始,“灯”的名称正式启用。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灯具的形成和发展,比灯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国古代灯具至迟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制作工艺也已大体成熟,以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连枝铜灯最为精美。汉代是中国古代灯具的繁荣时期,灯具制造工艺有了新的发展。由于两汉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灯具也就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众多出土文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明显增多,而且材质和种类都有新的发展,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从质地看,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的同时,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之外,新出现了铁灯和石灯。从造型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还有动物形象灯。从功用看,除原有的座灯外,又出现了行灯和吊灯。这一时期考古发掘出土的灯具十分丰富,如河南陕县刘家渠的46座汉墓中,出土了各种灯具38件;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及其妻的墓中随葬有铜、铁、陶灯65件,其中即包括著名的“长信宫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灯开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铜灯。由于青瓷灯造价低廉、燃料易寻、添油方便,因而普及较快,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开始在民间广为使用。这一时期的精品有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的三国青瓷熊灯、浙江瑞安出土的东晋青瓷牛形灯、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齐瓷灯等。此外,还有铜、锡、银、铁、陶、木、玉、石等各种材质制成的灯具。尤其是唐代,产生于宫廷建筑装饰的宫灯逐渐流行。明清时期,灯具发展已经达到了鼎盛辉煌,灯具在发挥照明功能的同时,灯具更加注重艺术性、装饰性及观赏性,制造出各种陶瓷灯、金属灯、玻璃灯、木制灯等,丰富多彩,造型优美,装饰富丽。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甘肃各地出土了自战国至清代不同时期的各种灯具200多件,其中甘肃省博物馆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几件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灯具颇具代表性。   其一,鼎形青铜灯。   出土于平凉庙庄战国秦墓中,由盖、键、耳、身四部分组成,器物表面光滑,外形像一个三足圆鼎,鼎内残留有泥状油脂。盖的中间有一托,两侧有耳,上有键槽,紧扣鼎盖,两端为转向相反的两个鸭首。当器物收合不用时,双键扣盖。中间部分装饰一圈凸起的弦纹。闭合时,旋转鼎盖,盖上扣的键槽的一端被鸭首的宽嘴衔住,封闭严实。当需要使用油灯时,朝相反方向转动盖子,鸭嘴便会脱离键槽,取出盖子支起,鼎盖即成灯盏,携带、使用方便。此灯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设计与制作堪称构思奇巧,匠心独具。灯的各个部件坚固而又轻巧,联结密合却不失灵动,支合自如,操作简便。以鼎腹盛油,器盖收合后严密无隙,即便使劲晃动,或长途跋涉,车马颠簸,也不会有一滴油溢出,其精密的设计和铸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器盖中间支起的托架,可能类似导烟管,而灯的主体部分是空的,也许用来储存清水。导烟管的一端与中空的灯体相连,另一端连着灯盖,当油灯点燃后,烟尘被吸入导烟管,烟尘经导烟管溶于灯内的清水,从而防止了灯烟污染室内空气,起到了环保的作用。鼎形铜灯的拥有者应为当时的贵族,因为精美华丽的青铜灯具,不仅满足了权贵们的照明和审美需要,还可以满足他们借灯显示其身份地位,借灯长明以求吉祥长寿的心理愿望。因此,青铜灯具的设计和制作,无疑都是按照宫廷贵族的要求进行的。鼎形青铜灯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技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其二,西汉组合式铜灯。   出土于甘肃秦安县陇城乡上袁家村汉墓,高14.5厘米,筒径6.9厘米,由三部分组成。整个器物的第一部分闭合时主体呈圆筒形,附有一只可从柱体中旋出的圆盏;第二部分是由半圆柱连接的顶盏和底盘,半圆柱套合在主体圆筒内侧所附的銎孔中,并可根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