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哈罗铁路建设者足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倾听哈罗铁路建设者足音

倾听哈罗铁路建设者足音   这里是一片被神秘笼罩着的茫茫戈壁,第一次响起火车的鸣笛;这里是“死亡之海”,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百里无人区,风吹石头跑;这里是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地方——新疆罗布泊。   正午,罗布泊,烈日肆意炙烤着戈壁,布满盐碱的褐色硬土反着刺眼的白光,逼得人眯起眼睛,汗水顺着身体一直在流,让人不断地想到木乃伊以及它黢黑干瘪的样子。   钢轨上的温度已经达到70摄氏度,鸡蛋放在上面很快就熟了。辽阔无际的天地仿佛是没有墙壁的桑拿室,找不到出口,让人窒息。   7米多高的铺架机依旧马力强劲,以小时为单位吊着20吨重的轨排向前铺进,一节轨排长25米,这意味着,每放下一片,离终点就又近了25米。   20个月来,工人们每天就是这样25米25米像一个人的脚步一样,从300多公里外的起点哈密一路铺架下来的。现在,胜利在望。   “无人区”罗布泊铺设哈罗铁路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侧、若羌县以北,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但到20世纪中后期,罗布泊逐渐萎缩,直至彻底干涸。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爆炸成功;1980年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科考时失踪,这些都为罗布泊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哈罗铁路由铁道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合作建设,正线全长373.8公里,总投资约30亿元,总工期2年。承担铺轨任务的中国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党委副书记郑树祥介绍,哈罗铁路北起在建中的兰新第二双线哈密南火车站,途经花园乡、南湖、沙哈、巴特、鲢鱼山、黑龙峰、多头山、东台地、罗中9个车站,直达罗布泊。   哈罗铁路沿线是戈壁盐碱滩,全年365天有近200天刮大风,最大风力超过13级。罗布泊湖水虽然干涸,但是地下仍埋藏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钾盐储量全国第一。地质部门勘探表明,罗布泊仅罗北区和东西台钾盐储量就达5亿吨。而中国每年需要钾肥1000多万吨,其中约70%依赖进口。   2012年7月22日上午,一段铁轨在这里落下,抵达了它的终点,正在建设中的哈(密)罗(布泊)铁路全线铺通。这是继青藏铁路之后,中国铁路的建设者们又一次用勇气和力量冲破死亡的禁锢,在???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生命禁区,打通了一条绿色运输线,这对开发沿线矿产资源特别是钾肥资源、加快南疆地区脱贫致富、促进新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进罗布泊哈罗铁路铺架现场东台地,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竟是第一个出现在工地上的女人。“这里自然条件太恶劣了,所以全部是男职工。”用工人们的话说,如果飞来一只蚊子,也一定是公的。   从哈密出发进入罗布泊,一路上300多公里光秃秃的戈壁,看不到一丝绿色,只有蓝天上漂浮的大朵白云变幻着身姿与我们如影随形。“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就是探险家渴望征服的“无人区”、“生命禁区”的真实面貌。   一年365天,罗布泊200天飞沙走石,最大风力超过13级。“一阵狂风后,好好的人浑身上下全是盐碱地吹起的白灰。”一位被称做“飞哥”的老工人告诉记者,有一次在外作业时突遇狂风,工具、安全帽全被吹跑,幸好他死命地抱住了钢轨,人才没被吹飞。更严重的一次是彩钢房也被大风吹翻,冰箱、电视机像石头般滚下路基,被褥、锅碗瓢盆也刮得不知去向。   艰苦条件历练铺路工人   探险的人都说,“6月不进罗布泊”,因为这个季节是罗布泊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时候,烈日狂沙,不仅艰苦而且充满危险,但老天爷好像对我们的来访格外关照,一向很少下雨的罗布泊居然在我们到来的前一晚一连下了3场雨。气温从40多摄氏度下降到了三十六七摄氏度,清凉了很多。“否则四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你们在外面根本站不住。”陪同采访的新运公司党委书记王新年说。个把小时不到,他原本白皙的面孔已被晒成黑红色了。   罗布泊日照十分强烈,高温下,为了防晒,记者不仅事先厚厚地涂了一层防晒等级50倍的防晒霜,戴上了帽子、墨镜,而且还特意捂上一个又大又厚的口罩遮住大半张脸,最后干脆用纱巾把整个头、脖子裹住,样子十分古怪而且相当憋闷。   “罗布泊的条件并不是最艰苦的。”王新年说,现在的职工宿舍,再艰苦的地方都安装了空调,配备了电视,水和粮食蔬菜全是花大价钱用汽车运进沙漠,一吨水的成本大约就要100多元,跟20年前他在新疆修兰新复线时住帐篷缺水少菜比起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外人看着我们这个行业如何如何艰苦,在我们自己人看来都很平常了,一代一代修路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王新年的岳父是60年前修建兰新铁路的第一代中铁职工,那时候住的是地窝子,机器很少,大多靠人力,劳动强度极大。“我听老人讲,当年他们扛枕木,一人肩上扛一根,谁要是动作慢了点儿,后边的人便一个接一个地超过去,那场面才叫热火朝天,大干快上,动作慢的,肩上的这根枕木就得一直扛着,根本别想放下去……”王新年的眼睛里有种对老一辈的敬意,“那时候的条件很艰苦,人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