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台广播文艺节目感性与知性
对台广播文艺节目感性与知性
在第25届全国对台港澳节目创优评选会上,文艺节目评选集中了全国11家对台、对港澳广播电台共40篇文艺精品稿件,笔者作为一个评委吹毛求疵地分析了每一篇作品的得失优劣,也作为一名听众领略和欣赏了篇篇广播文艺佳作,同时也以一个对台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对台宣传文艺的创新与评优标准。
从节目本体到传播力度
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两会”上指出要不断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文学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两岸的“文源”纽带。2011年12月,来自海峡两岸诗歌书画界的艺术家在福州举行了一场“汇入诗流”朗诵会,大家相聚一堂,以文会友、以书写意、以画传情、以诗为媒,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重温和升华。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作品《不变的DNA——海峡两岸“汇入诗流”朗诵会侧记》,以诗歌诵读为线索,抓住传统文化中的水墨、汉字、中国结等意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揭示了“中华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DNA”这一主题,作品意象丰富、文字华美、诗意盎然。
这件作品作为一篇对台文艺的精品,得到专家们很高的评价,主办方《台港文学选刊》把该节目作为礼物随刊赠送给与会嘉宾,台湾词章章法学研究会也专门定制几百份拷贝分发岛内会员,岛内会员听后表示“两岸的传承应该像这样多交流,会有更多精彩”。在广播节目强调双向交流的今天,在对节目本体的静态评价体系之外,广播节目传播方式的拓展以及节目传播的实际效果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这无疑拓宽了我们的宣传思路和评价标准。
原创和个性的“穿越”
2011年是“穿越年”,穿越小说风行网上,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宫锁心玉》搅动着都市男女的神经。2011年也是昆曲入遗十周年,金陵之声的主持人陈静为纪念昆曲入遗的采访贯穿了全年。在南京、苏州,她先后采访了白先勇等20多位两岸昆曲名人、观看多部昆曲演出,积累了几十个小时的录音素材。临近岁末,某一天上班的路上她上了那趟著名的昆曲地铁专列,这一切都涌上心头,于是有??这篇广播精品《世上自是有情痴——2011,我和昆曲》。
“我发现自己赶上了传说中的那趟昆曲专列。整节车厢的广告,从拉环到门窗,全都是昆曲:生旦净丑、昆曲代表曲目一一呈现在眼前,而那些缠绵、优雅的唱腔仿佛正从长长的车厢那个看不见的尽头幽幽传来。”在地铁的行进声中,杜丽娘端庄温婉地向舞台走来,台湾艺术家白先勇为昆曲的传承发展感慨呼吁;在牡丹亭的唱段声中,昆曲的掌门人柯俊述说着他的昆曲情节,而新编《红楼梦》折子戏正在南京上演,盛况空前。在晃动的车厢里,听众随着主持人的思绪穿越古代和现代、穿越现实和梦幻,感受昆曲的至美,感悟两岸艺术家对昆曲的至真之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作者在节目中所说“那些落迹于行迹的穿越到底算不算高明?真正的穿越随时发生在我们的内心。思接千古,只在一瞬。而那些经典的作品自会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创新是广播人不断求变的动力。作者没有落入“一事一记”的套路,“穿越”了惯常文艺专题的写法,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昆曲之美,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观照昆曲10年变化,用朴实、内敛的语言不落痕迹地表达了两岸艺术家对民族瑰宝的真诚守护。
流行热点的对台视角
2011年的大陆文化市场,从报纸杂志的民国轶事到电视片的口述民国历史,再到出版市场的“民国图书出版热”,“民国热”不断升温。在戏曲界,2011年11月,台湾国光剧团总监王安祈女士也带着她的新编京剧《孟小冬》首次来到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海峡之声记者捕捉了这一热点并进行跟踪采访,精心制作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记台湾创新京剧〈孟小冬〉大陆首演成功》。孟小冬是中国京剧史上首席女老生,在民国时就被誉为“梨园冬皇”,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作品围绕着孟小冬一生对京剧极致的追求以及国光剧团总监王安祈在新编剧中苦心求变、创新唱腔、创新编排这两条线索展开。节目中完美的唱腔、艺术家创新的探索、两岸京剧爱好者的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两岸京剧艺术家让传统京剧贴近时代、走近年轻人的美好愿望。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孟小冬这个民国名人有较好的把握能力,没有去炒作孟小冬与梅兰芳、杜月笙之间的感情纠葛,没有为迎合世俗口味渲染奇闻轶事,而是把孟小冬定位为一个追求声音极致的民国京剧艺术家,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台湾艺术家如何创新京剧,两岸艺术家探讨如何让传统京剧艺术发挥新的光芒这一主题上来。把握住社会热点,为我所用,作者始终抓住两岸京剧界对于“京剧创新之路”的探索和思考这一主题,体现出较好的驾驭能力。
别出心裁的广播小品
今天在对台广播文艺宣传中,小品也充分展现出它的活力。当前两岸青年人的交流日益广泛和密切,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大学生逐年增多。如何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