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南宋禅宗兴衰历程
浅论南宋禅宗兴衰历程
禅宗是中国本土化佛教的典范,唐初形成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传播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派。唐末五代时期,禅宗曹溪一脉衍生了“五家七宗”的繁荣局面,使禅宗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主体,对于当时社会的思想和佛教的未来走势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南宋初年,国家政权动荡、战争不断,但禅宗在自身求变内化和受世俗政权扶植的相互作用下,一扫北宋末年宋徽宗“重道轻释”的历史窘状,再次活跃起来,成为唐末五代之后又一个相对兴盛时期,但同时又走向颓势,值得深刻反思。
一、南宋禅宗的相对兴盛
从传播区域的分布来看,南宋禅宗的道场繁盛、集中,多聚集于浙、苏、闽、赣等省份,同时辐射川滇、两广地区。在南宋政权稳固之后,政府为加强对僧众的管理,在禅宗聚集较为集中区域,实行禅院“五山十刹”的寺区划分布局,其实质是政府通过管理这些传禅中心来控制整个佛教丛林。南宋时期,禅宗的对外传播主要以这些寺院为基地;南宋时期著名禅师弘法、传教、修禅、授徒也多在上述区域,这更加彰显出南宋禅宗道场分布集中、紧凑的区域分布形态。
从禅宗内部宗派演变来看,南宋禅宗是临济宗与曹洞宗的天下,其他禅宗宗派则显颓势,故有所谓“临天下,曹一角”的格局(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9页)。南宋禅宗中的临济宗分为黄龙派和杨岐派,黄龙派在北宋末年开始衰落,但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9)的七世法孙日本僧人明庵荣西(1141-1215),于1191年嗣法于黄龙派高僧虚庵怀敞(1120-1195),回国后创立日本最早的禅宗--临济宗,揭开了临济禅在海外传承的先河。杨岐方会(992-1049)三代法孙佛日克勤(1063-1135),著有《碧岩录》十卷,在南宋禅宗中影响极大,其弟子大慧宗杲(1089-1163)和虎丘绍隆(1077-1136)两支最盛,南宋有影响的禅师大多出自二人法系。曹洞宗在芙蓉道楷(1043-1118)的弟子丹霞子淳(1054-1119)和真歇清了(1097-1152)之后大兴,其后真歇清了的三代法孙天童如净(1162-1228)的嗣法弟子日僧道元(1200-1253),回国后创立日本曹洞宗。总之,南宋??宗的内化兴盛多出于临济与曹洞两宗,两家法脉分支,源流悠长,并传播海外,奠定了元明禅宗的传承主体。
从禅宗典籍的种类来看,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如祖琇的《隆兴编年通论》、《僧宝正续传》,本觉的《释门通鉴》,悟明的《联灯会元》和普济的《五灯会元》等禅门史书。宋代禅僧的佛教史学著述丰富,为后世佛史之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兼可补正史之不足(冯国栋《宋代佛教史学略论》,载于《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6l页)。此外还有大量的禅师语录、公案流传下来,如《大慧普觉禅师语录》30卷、《密庵和尚语录》1卷、《宏智禅师广录》9卷、《如净和尚语录》2卷、《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1卷等语录和公案集《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10卷等。这些典籍的编辑刊刻,对于禅风的盛行起了促进的作用。
从与世俗社会的关系来看,南宋禅宗彰显出浓厚的护国色彩。彭树智先生在《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记》一书中谈到,“宗教在本质上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不能摆脱民族文化的内容,同时宗教也给民族文化以重要的影响”(彭树智《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记》,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两宋之际,民族矛盾激化,忠君爱国思想既成为当时的思想纲领和道德标准,又不可避免地在佛教中有所反映,这成为影响南宋禅宗变化的最持久的一个因素。例如禅宗史上有着“百世之师”、“临济中兴”盛誉的大慧宗果就在《示成机宜(季恭)》中提出了与儒家伦理一致的“菩提心即忠义心”的命题,“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但此心与义相遇,则世出世间一网打就,无少无剩矣。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四)另外,乾道四年(1168)孝宗召杭州上天竺若讷法师,带领五十名僧侣入禁中内观堂,行护国金光明三昧;淳熙二年(1175)又诏建护国金光明道场,众僧高唱“保国护圣,国清万年”(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71页)。这些史实反映出南宋禅众的护国思想既是当时汉民族对于少数民族入侵的民族情感的集中爆发,同时也是佛教在三教融合历史背景下贴近世俗政权的深刻反映。
从当时修持禅风的体系来看,禅宗开始由“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转变为以阐扬禅机为核心,“不离文字”的新禅风;禅宗的主流历来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的“教外别传”是指以心传心,重视内证自悟的修持禅风。在具体的修持中,文字不能准确具体、形象深刻地阐释、表达禅悟中的精神状态、心理体验和终极境界,所以“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