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库切《彼得堡大师》中“父与子”主题.docVIP

论库切《彼得堡大师》中“父与子”主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库切《彼得堡大师》中“父与子”主题

论库切《彼得堡大师》中“父与子”主题   摘 要: 库切的小说《彼得堡的大师》因其与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人物互文而被评论界视为“复调的复调”。本文认为,在这样一种复杂的互文背后,小说很明显展现了库切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作家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父与子”的思考,使其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更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关键词: J.M.库切 小说 《彼得堡的大师》 “父与子”主题      《彼得堡的大师》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继《幽暗之地》、《内陆深处》、《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福》和《铁器时代》之后的第七部小说,发表于1994年。库切本身是文学教授,谙熟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其小说往往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为特点。《彼得堡的大师》同样如此,因其独特的创造手法和对创作本身富有哲理的思索,被《剑桥库切导论》的作者海德看做“标志着库切生涯的一个转折点”。[1]库切这次把背景设在远离当代南非的19世纪中叶的沙皇俄国,小说中的“大师”实际上就是俄国著名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文中不仅虚构了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且把陀氏作品中的主人公请进小说中,使本身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自然充满各种张力,使小说成为“复调的复调”。   与库切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其他小说相比,《彼得堡的大师》在评论界获得的关注相对较少。但在相对有限的评论中,也不乏经典之作。在国外,德雷克·阿特里奇重点运用后现代理论分析讨论写作问题,认为《彼得堡的大师》中,“写作是公众小说(public fiction)创作,这种来之不易的道德感现在必须被牺牲掉”。[2]盖里·阿德尔曼通过分析斯塔夫罗金在库切和陀氏作品中的塑造,认为最终库切虚构的陀氏动笔开始创作的作品就是真实陀氏的《群魔》。与国外评论相比,国内的评论更少。事实上,《彼得堡的大师》以虚构的陀氏因继子巴维尔的突然离世回到彼得堡为开始,以追查巴维尔的死因为线索展开叙述,因此,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毫无疑问是库切在此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分析“父与子”主题在文???中的呈现及库切对“父与子”主题的思考。   一、为逝去的儿子而追悔的父亲   父子关系在人类历史上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文学中,“父与子”关系同样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重要主题。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无不论及“父与子”间的关系。不过,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经典作品无不是从“子”辈的立场和体会叙述的。然而,库切的《彼得堡的大师》却从一个已过中年的父亲德视角叙述的,在二十世纪末叙述一对不同寻常的“父与子”。   库切的《彼得堡的大师》主要讲述了著名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9年因继子巴维尔的死从德国德累斯顿秘密来到俄国彼得堡。陀氏对继子巴维尔的死充满了无限的悲伤,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他第一次走进儿子生前在彼得堡租住的房间时,他“揭开床罩”,“跪下来”,“把鼻子凑到枕头上”去闻儿子留下的气味。[3]当他在房东太太的带领下,来到儿子的墓前时,他不仅不断地责问自己,而且解开大衣和上衣,扑倒在儿子的坟上,“号啕大哭”,“胡子、头发和眉毛都沾了土”。[4]除了对自己的反思和自责之外,他甚至对所有活着的人都产生敌意,甚至理解耶稣诞生前犹太国王希律杀死婴儿的行为。   库切的陀氏在这里的感情是相当真挚的,历史上真实的陀氏确有继子巴维尔,但据阿特里奇考证,真实的巴维尔比真实的陀氏去世得要晚得多。[5]然而,库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是非常熟悉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奇迹般的年代》一文中,库切指出:“每卷都是那样的迷人。”涵盖1869年至1871年的第四卷,“读之尤其令人兴味盎然”。[6]库切在这里利用虚构故事让陀氏的儿子突然死掉,把真实与虚构有机融为一体,使多方面的冲突骤然加剧,同时也逼迫陀氏必须直面自己的灵魂,重新反思自己及自己与儿子的关系,为下文追寻儿子的死因做好铺垫。   二、探寻儿子死因,发现“父子之战”   父与子两代人顺利实现新陈代谢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于权力的传承。涉及权力就必然少不了各种争斗。在西方,“父与子”关系同样如此。库切在《彼得堡的大师》中通过虚构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追寻继子巴维尔的死因,使“大师”与同为父亲的警察马克西莫夫和儿子的同伙极端无政府主义者涅恰耶夫相遇,更加直接全面地呈现并思考“父与子”关系。   库切的陀氏为了取回继子巴维尔生前遗留的文件,来到彼得堡的警察局,遇到同为父亲的警察马克西莫夫。第一次去,他不仅没能取回那些文件,而且发现巴维尔的死因和生前都不是那么简单。根据马克西莫夫的推断,巴维尔要么是自杀,要不就是被以涅恰耶夫为首的人民复仇恐怖组织所害,生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