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女性剧作家“谪仙”情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明清女性剧作家“谪仙”情结

论明清女性剧作家“谪仙”情结   “谪仙”指的是那些被贬谪到下界来的仙人。这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中,记载瑕丘仲卖药几百年不死的故事:“北方谓之谪仙人焉”,后逐渐成为文才超群、谋略过人或仙风道骨之人的赞誉之词,东方朔、白居易、苏东坡等人都曾被以“谪仙”称之。(“谪仙”一说的产生、发展参见黄景春《漫说谪仙》 《中国道教》2006年第2期)   正义之士成仙得道或者本来即是神仙贬谪的想象,常见于中国传统的小说戏曲。即使是历史题材或是时事剧,都会被安插上神仙贬谪因果报应之说。明代叶宪祖的杂剧《易水寒》,说荆轲本是神仙,最终归了上界仙班;梁辰鱼的《浣纱记》也说范蠡西施本是天上的金童玉女;《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本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下凡;《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皆是上界仙子下凡历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冯梦龙在《精忠旗》家门大意中直言设置主人公成仙情节的原因:“毕竟含冤难尽洗,为他聊出英雄气。”(【明】冯梦龙 《精忠旗》第1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可见,男性作家在设置“谪仙”或“升仙”情节时,大多是为了借“因果报应”之说给离奇的故事以“合理”的解释,或者倾吐胸中不平之气。而这种神仙贬谪人间的情节几乎成为明清女性剧作家群体叙事的惯例,在每一位女性剧作家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或明或暗的“谪仙”情结。   一、明清女性剧作家的“谪仙情结”   晚明女作家叶小纨,在大姐和三妹去世之后,撰写了《鸳鸯梦》以寄哀思。《鸳鸯梦》共四出,正名为《三仙子吟赏凤凰台,吕真人点破鸳鸯梦》。剧情设计很简单:书生蕙百芳外出游赏,恰遇书生昭綦成、琼龙雕。三人把酒定交,遂成知己。一年之后,琼龙雕因病去世,昭綦成也因伤痛归西。蕙百芳远绝红尘求仙访道,经吕洞宾指点,明白因果:原来蕙百芳为碧霞元君侍女,琼龙雕为上元夫人侍女,昭綦成为西王母侍女。因三人指水为盟结为兄弟,被西王母认为动了凡心,所以投生人间,“使他见人寰中离合聚散、悲欢愁恨,有同梦幻泡影。”三人醒悟,遂回归仙位。毫无疑问,剧中三个书生正是作者姐妹三人的化身。昭綦成即是大姐叶纨纨(字昭齐),蕙百芳便是作者叶小纨(字蕙绸),琼龙雕即是三妹叶小鸾(字琼章)。   清顺治年间的何佩珠在《梨花梦》中也做了类似的情节设置:杜兰仙前生是兰花仙子,与藕花仙子、梨花仙子为姐妹,此生在梦中相见,后又在梦中证却前因。剧中杜兰仙“偕婿北上”、“回忆邗江女伴”等均与作者何佩珠家在邗江嫁到天津暗合,文中三仙子系隐指作者与两个姐姐。   在清康乾时期享有盛名的满族女作家顾春,也在剧作中以“谪仙”故事隐托身世:《梅花引》写书生章彩与罗浮山梅花精相恋的故事。章彩的姓名即是由作者丈夫奕绘之名化来,前身是天宫司书仙史(与奕绘生前的官职契合);顾春字梅仙,与罗浮梅精暗合。《桃园记》则又以萼绿华自比,以南海白鹤童子喻其夫奕绘,演绎二仙因相爱而被贬谪下界,暗喻作者与丈夫的曲折婚恋经历。   一直到晚清民国时期,谪仙叙事依旧为闺阁剧作家们所青睐。刘清韵在《黄碧签》前三出,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与戏剧线索不相干的“天宫”生活:“(旦)我乃玉虚仙子是也。……前曾化身下游尘世,与守真子梦华偶结幻缘,遂偕仙侣。(童)上帝因仙子久降尘世,命神查察议罚,回奏仙子著书自娱,虽是游戏文章,恰寓褒诛惩劝,与世道人心实有裨益。上帝闻奏,天颜喜悦,不特消除前过,而且大沛恩纶,令先享人间之福,再邀天府之荣……”刘清韵的每部剧作前都有“东海刘清韵古香填词,古僮钱梅坡香岩较订”之题词,并且刘清韵与钱梅坡共同拜师于当地宿儒王文扬,无疑,玉虚仙子是作者自喻,守真子喻作者丈夫钱梅坡,小白先师即作者的师父;在其后的《拈花悟》中,又写刘三妹(作者小名)前身为玉虚仙子,因为替犯天规的惜红女史讲情,被贬下凡间。   以上皆是作者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刻画自比“谪仙”,除此之外,“谪仙”情结还表现在作者赋予剧中人的“谪仙”身份。如梁孟昭《相思砚》尤星、卫兰森是牛郎织女下凡,刘清韵《氤氲钏》中陶元璋和白玉英、黄佩芬本为天上香案吏,因为宴席前调笑被贬;《英雄配》之周又侯与杜宪英“本天上金童玉女,因扫花不力,暂谪人间。”《望洋叹》中王菊龛为紫府仙卿,周莲亭是桂宫仙史,邱履平为荡魔神将……即使是《英雄配》中一开场就死去的杜宪英之父杜希牧去世之时,作者都设置了“内细乐,扮四仙童,二童执幡,一捧敕,一驭鹤,绕场上。向末立介:‘奉敕召杜希牧归班,不得稍延时刻。’”……   为什么女性剧作家对“谪仙”叙事表现出如此异乎寻常的热衷呢?这要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说起。   二、参禅学道之风盛行是“谪仙情结”的文化成因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向来是由佛、道、儒三条脉络构成的。当儒家的“修齐治平”理想得不到实现时,士人们往往以道教的“明心见性”、“清净无为”来安抚内心的苦闷和失望,以佛教“一切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