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来源
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教来源之一就是东正教思想。东正教是托尔斯泰主义得以产生的土壤。东正教是俄罗斯国教,当时的整个俄罗斯民族都笼罩在浓厚的东正教氛围之中。托尔斯泰作为一名俄罗斯贵族,一出生就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徒。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笃信东正教的塔吉雅娜姑姑培育长大。这些都培育了托尔斯泰最初的宗教仁爱精神。
然而,当时俄国的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迫害真正信奉基督的教徒,背离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精神。托尔斯泰为此深为痛苦、反感,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在上大学期间,托尔斯泰接受了卢梭、休谟、伏尔泰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在这些启蒙思想家中,托尔斯泰特别推崇卢梭。卢梭那回归自然、平等博爱的自由思想让托尔斯泰产生了深深的心理认同。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把卢梭的像章挂在自己的胸前。
托尔斯泰博览群书,先后接受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欧洲古典哲学家康德和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宗教观的影响,因此,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中一度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他曾广泛引用这些先哲们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宗教的认识。例如:苏格拉底曾说:“我们接近的真理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摆脱生命。”[’’“肉体生命是罪恶和谎言。肉体生命的消灭便是幸福,我们应当心向往之。”叔本华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曾说过:“生命是个不应存在的东西,是罪恶,转化为空无是唯一的幸福。”这些先哲、圣人们对生命的否定、对死亡的礼赞深深影响着托尔斯泰,使其陷入悲观的境地,从而对他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具有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列文,当他保留宗法制农村的理想破灭后,就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企图以自杀的方式来求得彻底的解脱和灵魂的宁静。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了一场“激变”。由于与俄国地主阶级的传统观念的决裂,他那探求的目光由喧扰的西方转向静止的东方。东方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我国老子和孔子等人的学说深深地吸引着托尔斯泰。他大量阅读老子、孔子、孟子以及墨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亲自编写《每日贤人语录》和《阅读园地》等书,引用大量的中国古代格言、谚语以及老子、孔子等人的箴言。托尔斯泰曾说:“我被中国圣贤极大地吸引住了……这些书给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他承认:“孔子和孟子对他的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的影响强烈。”总之,托尔斯泰主义正是在东西方哲学、宗教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福音书”和东方,特别是中国宗教哲学的综合体。
二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内容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创立的新宗教,它是以全人类的仁爱精神为宗旨,以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忏悔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学说。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托尔斯泰主义的实质:“托尔斯泰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正是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因此也就有悲观主义的调子,也就有一切都微不足道,一切物质的东西的微不足道的信念,也就有对‘精神’、对‘万物本源’的信仰,而人对于这个本源不过是一个‘被派进来进行拯救自己灵魂事业’的工作者。”
1勿以暴力抗恶
“勿以暴力抗恶”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内容。它来自《圣经》的《马太福音》,其精髓是托尔斯泰的主要思想――仁爱精神。《托尔斯泰文学书简》一书这样写道:“爱是一股极大的力量。一旦失去爱便没有欢乐,没有生活,没有上帝……上帝是仁爱的化身。”托尔斯泰所说的爱不是一种利己的爱,而是一种博爱。他把仁爱和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幸福在于勿抗恶,宽恕和热爱他人。托尔斯泰之所以主张“勿以暴力抗恶”,是因为他认为,暴力就是主要的恶,以暴力对抗暴力,必然产生新的暴力,是根绝不了的。他曾用草割去又会长出来的故事说明抗恶的徒劳,必须通过连根拔除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忍耐”,通过“爱”,通过“道德自我完善”去感化、消除恶。
托尔斯泰把“仁爱”精神和“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化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战争与和平》中的两个贵族青年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祖霍夫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其“仁爱”精神和“勿以暴力抗恶”的信条。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出身高贵,但却十分鄙视上流社会的庸俗无聊,一心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当其作为库图佐夫的副官在奥茨特里齐战场上英勇作战而负伤后,躺在空旷的战场上,仰望无垠的天空,他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仁爱,决定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上帝――仁爱复归。小说中的另一位贵族青年彼埃尔?别祖霍夫也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上流社会的腐败、妻子的堕落曾一度使他感到痛苦失望。后来,他受到共济会的博爱主义教义的影响,从痛苦中振作起来,热心于宗教慈善事业。“勿以暴力抗恶”的最好体现者应该算是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