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学语文论文:言意共生场域关照下阅读视角.doc

小学语文论文:言意共生场域关照下阅读视角.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论文:言意共生场域关照下阅读视角

言意共生场域关照下的阅读视角   摘要: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言语形式入手,感知理解内容、积累语言素材;凭借文本形式,习得、迁移表达的技巧,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回环。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让学生在“言”“意”阅读场中,实现对言语的“吸纳”和“倾吐”的过程;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言语形式 言语内容 “言”“意”共生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因此,《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 明 理 篇 崭新的阅读场:牵“言意之藤”,让言语攀爬生长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们引导学生到文本中“来”,却没有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回”,即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言语形式。语文要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语言意识,要善于抓住文本的语言这个核心来展开教学对话。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换言之,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言”即文本的形式,就是文本怎样展现的,包括体裁、结构、语言、味道、修辞等;“意”即文本的内容,包括介绍的事物,讲述的故事、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等。[1]“言”和“意”如同文本的筋骨和血肉,文本由语言文字组合而成,语言文字依据不同的内容与思想,选择了不同的组合形式,组成了最能表现思想内容的文章。阅读一篇篇文章,读懂内容只是第一步,还要读懂其是如何表现这一内容的,即语言形式是如何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李维鼎先生在著作《语文言意论》里更是指明了“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教育的基本途径。”[2]课堂上一旦建构了以上理念,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也就自然回归本位。坚持言语实践中的言意互转,着力于言意的转化,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说什么,更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怎么说、写),演绎出阅读教学崭新的阅读场。借“言意之藤”,实现学生对文本据“言”得“意”、学“言”表“意”的转换、融合过程,不光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也能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攀爬生长。 实 践 篇 稳固的攀爬点:循言语形式,让“言”“意”和谐共生 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是语言表达。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借鉴他人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有赖于实践中的感悟。关注语言形式正是将语文教学的重点由内容理解引向对形式的研读、品析、借鉴、运用,从而促进学生选用正确的、恰当的,乃至最富表达能力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关注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之必然归宿。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突破口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结构 阅读文章,应当把握住它的框架,看出作者“编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意的来龙去脉。理清结构,既可以着眼于全篇,也可以着眼于局部。着眼于全篇即弄清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文章的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 重点语段有一个核心意思,每个语句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意思彼此相连的,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形成了语段独特的语言表达结构”学生有了之前对“总-分”构段方式的认识基础,很自然会想到,也从表达形式把握了课文大致内容。“如果给你一架摄像机拍摄海底的画面,你最想拍摄什么镜头?为什么?”学生在阅读课文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画面进行阐述,对文本的认识从“得言”到“明意”的层面。接下来便是一个迁移表达的过程: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也用总分的方法去描绘一下,注意用上拟人的手法。教师出示训练句式: 海底的生物真是总类繁多,五花八门。                   。为了降低难度,为学生提供样板,教师先示范 师:海参是海底出了名的“慢吞吞”,这不,它开始偷懒了,躺在珊瑚礁上睡大觉呢! 学生一下来了劲头,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 生1:梭子鱼是海底出了名的“飞毛腿”,它像离弦的箭一般来回穿梭,搞得海参眼花缭乱。 生2:乌贼受到了惊吓,猛地喷出团团浓墨进行自卫,自己也乘机后退逃窜。 生3:海底警察——深水鱼们正提着小灯笼在海底来回巡逻呢。 生4:一对小丑鱼夫妇正躲在海藻中甜言蜜语呢。 …… 接下来,便是学生纸笔训练的过程。 这样的迁移表达,是基于文本言语形式的有梯度的言语实践。这种对文本的回望,基于对海底生物特点的把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