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话教科书编者
对话教科书编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为什么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经过十年课改的实践与探索,“对话”已变成了一种互动的、多重的全新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变成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二是人人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第三种对话就应该是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了,也就是教师与编者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既然被修改,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的意图是很有必要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静夜思》,表达的是羁旅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据考证,这首诗首句原为“床前看月光”。到了明清时期,诗文编注者将原诗中的“看”改成了“明”。编注过程中的这一字之别,虽有悖于本义,却得到普遍认同。
由此我联想到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课例
片段一:
(学生初读课文后)
师:同学们,从课文中你读出了什么?你对长城的感受是什么?
生:长城气魄雄伟;长城真了不起;我觉得长城是我们人类的骄傲;我读出了伟大……
师:除了气魄雄伟,除了伟大,除了了不起,除了骄傲,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无语)
师:同学们,每个读过《长城》的人,感受都不一样,老师读《长城》,除了感受到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之外,还读出了一个词“阻隔”。(师板书“隔”,边写边解字。)同学们,我们看一下这个“隔”字,“隔”字左边是个双耳旁,右边是“鬲”,这个字也读“gé”,是个象形字,古时候它的写法就像是烹饪之类的用具,下部有三足,上端有盖子,中间能装东西。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一写这个“隔”字。
师:(师画)看,这长长的一道墙,隔开了中原与塞外,隔开了关内与关外,阻隔了中华文明前进的道路。
片段二:
(课件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在指名读、齐读后)
师:你们知道古人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吗?
(生无语)
师:(课件出示古代为什么修筑长城的相关资料。)请同学们将资料浏览一下。
(生浏览资料)
师:秦始皇筑长城是为了──
生: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
师:明代修筑长城是为了──
生: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
……
师:一道长长的城墙,就把他们隔开了,而历史上有一个皇帝康熙,他却不修长城,这是为什么?
(生无语)
师:(出示有关康熙皇帝不修长城的资料让学生浏览)跟其他皇帝修长城是为了“隔”不同,康熙皇帝不修长城是为了“融合”。(师将“融”字板书于黑板上“隔”的一侧,形成对比之势。)他认为长城最关键要修在──(师手指向自己的心)
生:心里
师:这就是康熙皇帝不修长城的原因。
(此时,学生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听课教师也为上课教师挖掘教材之深而自叹不如。)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你认为这长城应该是用来“阻隔”还是“融合”的?
生:融合(学生的答案正中老师下怀)。
《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教材编者试图通过“世界遗产”这一扇窗口,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具体到《长城》一课,其价值取向是通过“长城”这一世界物质遗产,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细读这两个片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执教者不是遵从大家共认的价值取向,而是另辟蹊径,从长城的修筑中读出了“阻隔”和“融合”,而这种“阻隔”与“融合”,完全是教师的,而不是学生的,教师用自己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把“阻隔”与“融合”硬塞给学生。这恰恰违背了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理念,更是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全新理念,从中不难解读出,如何处理文本、原作者与教材、编制者的关系,是关乎如何认识教材、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走出“课程即教材”的误区,就能清晰地发现语文教材内容是由语文课程内容决定的。教科书编写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寻求一套适合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作家的艺术创作,本是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思索、理解,融进自己的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风格等个性特征,并在作品中以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尽管这些作品也能折射出许多写作规律和艺术技巧,但本质上并不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而创作的。教材编写者要遵循语文课程特质,结合自己对学科教学和学习者特点的理解与把握,构建课程框架体系,从浩瀚的名家经典作品库中遴选改编,形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香料ppt2.ppt
- 三位数除两位数复习.ppt
- 三只小猪 教案1.doc
- 三峡_教学课件.ppt
- 三年级下册案例13《和时间赛跑》.doc
- 三年级语.doc
- 三年级课文《荷花》教案设计.doc
- 三袋麦子反思.docx
-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实录.doc
- 三说一看,说课稿.doc
- 金融产品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积极适应市场风格,行为金融+机器学习新发现.pdf
- 交运物流2024年度投资策略:转型十字路,峰回路又转(2023120317).pdf
- 建材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板块持续磨底,重点关注需求侧复苏.pdf
- 宏观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之路.pdf
- 光储氢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在春季,需求的非线性增长曙光初现.pdf
- 公用环保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电改持续推进,火电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pdf
- 房地产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聚焦三大工程,静待需求修复.pdf
- 保险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资产负债匹配穿越利率周期.pdf
- 政策研究2024年宏观政策与经济形势展望:共识与分歧.pdf
- 有色金属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新旧需求共振&工业原料受限,构筑有色大海星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