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理解文意题错误类型及矫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理解文意题错误类型及矫正

文言文理解文意题错误类型及矫正   每年高考文言文的最后一道题,都是文义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内容)题。这道题设置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行文顺序表述。命题者往往在错误的一项中设置“陷阱”,“引诱”考生上当,怎样才能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呢?研究试题错误选项的类型尤为重要。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卷,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误解词句   命题者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句加以错误地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2010重庆卷第10题C项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古代表示“犯人”一般是“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另外,如果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也有矛盾。   2.2011浙江卷第18题D项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这里的“迁”不是贬谪移职,而是指升官调离(大理寺)。   这一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生应该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学习文言文要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掌握常用实词的基本用法,但文言实词的含义最终是在语境中体现出来的,不要想当然,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二、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2009北京卷10题D选项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原文:“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这句话是说鲁地有两个儒生不与孙叔通合作,而不是所有的。   2.2010四川卷第10题B选项   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原文“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依此可见,并非“全部投入‘虎穴’处死”,而是十人放走一人,其余的都被依次投入虎穴之中。选项对原文故意夸大。   应对这类题目,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仔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   三、无中生有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很常见的,命题者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或不能从原文材料中推出来的结论任意写进选项中,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1.2009湖北卷第12题B选项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2.2011广东卷第8题D项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原文为:“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所以“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原文无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辨析这类题,一是要读懂原文,准确把握原文中的关键信息,二是要理解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要善于有逻辑地推论。原文中的材料是推论的根据,一切从材料中推不出的结论都是无中生有。   四、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就是命题者在叙述选项时错置故事的主体,把发生在乙身上的事说在甲的身上。   1.2009广东卷第8题A选项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原文:“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可见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   2.2011江苏卷第7题C项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此类题目是针对文中人物众多、时间紧而不易理清头绪而设置,所以考生只要耐心地理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可以轻易地找出错误。   五、因果错置   为了干扰考生,命题者还采取颠倒或混淆因果关系的方法,或把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强拉硬扯,或颠倒因果关系。   1.2009四川卷第10题B选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