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形式、意义与意象认知语法视角下句法结构对比研究
形式、意义与意象认知语法视角下句法结构对比研究
摘 要:本文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跨语言的及语言内部的对比研究,解读句法结构、语义表达和认知过程间的依存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认知方式决定语言形式,句法结构差异是基于个性化体验与互动的认知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映射;2.语义表达是在意象图式或概念结构构建基础上对语义焦点的突显或实现过程;3.句法结构是语言符号的有机统一体,其整体意义永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句法结构和认知方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离不开人的认知方式。
关键词:认知语法 句法结构 语言形式 语义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以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产生,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及Ronald Wayne Langacker。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认知的产物,依赖于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理解和概念,因此应该根据人们的经验、感知和概念来研究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人类使用语言这种符号来对事物进行解释和概念化,又借助于这种符号来完成交际功能,不论哪一种过程都离不开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以Langacker为代表,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作为一种崭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方法在国外蓬勃发展(张燕,戴卫平,2010;刘宇红,2004;赵艳芳,2001)。认知语法脱始于Chomsky的生成语法,反对传统语法在句法自足理念观照下对语言结构的形式化诠释,批驳了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学派对排列组合的语言结构与意义间关系的任意性阐述。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具有算法特征的自足(self-contained)系统,有着独立于其它认知系统的高度自主性(autonomy);语法(尤其句法)是与词汇和语义不同的独立的语言结构层面;对语义的描写必须采用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方法(刘宇红,2004;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语言形式不是直接反应外部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语言是认知的一个有机组成,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必须标明其认知过程;认知语法认为语???本质上是象征性的,语言构件既有概念输入又有语音输入。
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的视角,以英、汉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为例,对比了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和同一语言的不同句法结构,旨在表明不同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同认知方式和不同的语义概念。句法结构并非任意产生,而是因为不同的认知方式导致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经验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二、英、汉两种语言不同句法结构的比较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赵艳芳,2001)语言是认知的工具,对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语言也是认知方式的体现,语言的相对性能够体现认知方式的相对性、文化和思维的相异。
人类因自身的内在特性产生了语言,但是产生出来的语言在结构形式以及意义内涵上有所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产生与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思维是密切相关的。以汉语和英语为例,两种句法结构的不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在英语句法结构中,主语和谓语不能缺少,讲究时态的对应,连词的使用,因此称之为“刚性”语言;汉语句法形式灵活,主语多样,讲究意念接应,因此称之为“柔性”语言。例如,汉语成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宋《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
在英语中的表达为: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出自《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虽然汉语中缺少了主语,但不失为一个完整的表达,读者或听者不会产生疑虑或者困扰,即使没有“if”这样的连词存在,仍不妨碍它表达虚拟和假设的语义。汉语使用语义或者意念把字和词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句话,而英语需要借助完整的主谓结构和连词等才能完成语义的传递。
(二)英语多用抽象名词作为主语,而汉语倾向于使用人称代词作主语
“Anger bereft him of words”在汉语中一般不说“气愤使他说不出话来”,而说“他气得说不出来”。英语中用抽象名词“anger”作主语,而汉语则使用人称“他”。下面的例子也可作类似的解释:“His absence of mind during the driving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他开车时心不在焉,几乎闯祸”;“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都没有”;“His
文档评论(0)